第五次北伐上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首次交锋(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差距在哪?)
在这次北伐战役中,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扎营于西汉水与祁山之间的要道,并在两地之间修建了坚固的防线。而在西汉水的南侧(即南围区域),则由王平指挥部队驻守。丞相的战略布局非常精妙,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
司马懿则采取了兵分两路的策略,他命令张郃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进攻南围,而他自己则带领魏军的主力,准备与诸葛亮展开决战。那是夏季的五月,辛巳日,司马懿指挥张郃攻打王平的防线,但王平凭借其坚守的战术以及蜀军最为精锐的无当飞军,使得张郃的进攻屡屡受挫。
张郃很快发现,王平防线坚不可摧,难以突破。王平虽然是丞相的偏将,但他麾下的无当飞军乃是蜀军中的顶尖山地部队,特别是在陇西的复杂地形中,飞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这让张郃的进攻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丞相诸葛亮并未放松对魏军中央的压制。他派遣魏延、高翔和吴班等将领与司马懿的主力展开激烈对抗,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诸葛亮的部队大破魏军,斩获敌军的甲首三千余级,玄铠五千余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不得不退守。虽然这些战果表面看似不多,但其中的含义却意味着巨大的胜利。
\"甲首\"是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换句话说就是“伍长”,这意味着三千名基层军官被击败。这是一场几乎摧毁了魏军指挥体系的战役。至于“玄铠”,即铁甲,古代军队并非所有士兵都有盔甲,且制作盔甲的成本极高。在曹操的早期骑兵部队中,装备的盔甲数量非常有限。诸葛亮这次击败了魏军五千领的玄铠部队,足以说明蜀军在这一战中的优势。
然而,尽管蜀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司马懿却从这场战斗中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结论:蜀军的阵法已经形成,士兵的训练也极为精良,魏国再也无法在正面战场上战胜蜀汉了。
此后,司马懿放弃了以往积极进攻的战略,转而采取防守策略,等待蜀军出现失误。这种策略并非懦弱,而是名将的智慧所在。当敌军各方面都远强于自己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差距,耐心等待机会,这种智慧让司马懿后来能够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
司马懿不仅能稳住魏军的军心,还能够冷静应对蜀汉不断变化的战术。然而此时蜀军的优势却愈发明显:
1. 魏军的士气已经崩溃,无法再与蜀军相抗衡。
2. 陇西地区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司马懿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
3. 丞相诸葛亮不断变换战术,并准备切断司马懿的后路,进一步削弱魏军的战力。
此时,蜀汉方面的形势对丞相来说已是十分有利。然而,李严的一封信却让局势发生了变动。他告知丞相,由于粮草不足,且后主刘禅下令他撤兵。这个消息使得诸葛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虽然战局明朗,蜀军已经占据上风,但丞相不得不因后主的命令而撤兵,这让他深感无奈。如果你是丞相,面对如此局面,是否也会觉得无力呢?
在六月底,蜀军撤回汉中,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然而,张郃却坚守军法,认为追击违背军规,最终不得不在司马懿的坚持下继续追赶。这次任务的任务并不需要出动高级将领,司马懿却亲自安排张郃执行,显示出他对张郃的依赖。结果,张郃在追击过程中中了蜀军的埋伏,不幸丧命。值得一提的是,张郃的死亡引发了魏军内部的不满,尤其是在军中有不少人对他的地位心生嫉妒。
张郃的死对于魏军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打击。更有甚者,曾经在官渡之战时背叛过袁绍的张郃,这次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
丞相诸葛亮回到汉中后,发现李严在战后居然装作不知情,甚至在粮草问题上做出虚假报告。此事触动了丞相的底线,他决定严查李严的失职行为,并把李严的一系列矛盾的奏章摆在他面前。李严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深感悔恨。
然而,这件事对于诸葛亮来说并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和权力的博弈。李严之所以如此行事,不仅是因为工作失误,也因为他想借此削弱丞相的威信,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然而,丞相并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惩罚,而是通过冷处理和集体弹劾,最终将李严罢免,流放至梓潼。
尽管李严被罢免,他的心中并未怨恨丞相。实际上,李严在丞相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最终因为悲伤过度而病逝。
这场第五次北伐虽然蜀军获得了胜利,但丞相诸葛亮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战略目标——断绝陇西的魏军供应线。而司马懿在此战后,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主动挑起与蜀军的大战。
这次战役也标志着蜀汉北伐的最后一击,之后,丞相失去了最后一次可以改变战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