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丁盛手下猛将撤职后又平反,岂料上司后来也撤职,儿子被授予大校
创始人
2025-09-21 11:04:26
0

有一位开国少将,在我军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四种将领荣誉的集大成者,这样集四大殊荣于一身的开国将军并不多,而这位英雄正是丁盛。先来解读一下后人所称的“四将”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晚清时期著名著作《盛世危言》中的将领分类,可作如下说明:

所谓勇将,是指那些在战场上作战英勇无畏,胆识过人,且不仅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同时还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历史上的典韦、许褚、赵云皆为此类代表。比如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中,单骑多次冲入敌阵,七进七出,斩杀敌将七十余人,最终成功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彰显了其勇猛和智慧。

战将则指能指挥千军万马,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如破竹般摧毁敌军防线,凭借显赫的战功成为一方军事集团的中坚力量。韩信、李靖、徐达均为战将的典型。以明初徐达为例,他率军北伐,击败号称蒙古铁骑后裔的敌军,震慑了北方势力。

猛将则是那些以勇猛著称,冲锋陷阵时所向披靡,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将领。历史上张飞、尉迟恭、常遇春都是猛将的杰出代表。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声怒吼,震慑曹操数万大军,致使夏侯杰阵亡,堪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悍将则指那些作战顽强,能力出众,不轻易低头、绝不轻言放弃的将领,除领兵打仗外,更兼具谋略。霍去病、李文忠、曾国荃均是此类。曾国荃以两万湘军千里奔袭,历经大穿插、大迂回,连续与二十万李秀成部硬碰硬,苦战44天,成功守住雨花台要塞,最终彻底剿灭太平天国。

丁盛之所以能够将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四大称号合于一身,绝非空有虚名,而是背后有着丰富传奇故事。那么,他身上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呢?

丁盛出生于江西于都新坡上溪排村,原名丁三,后来改为丁盛。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尤为疼爱。家境贫困的他不到十岁便开始放牛,外出打工,砍树放排,只为换取一口饭吃,却仍然难以填饱肚子。16岁那年,红四军从井冈山下山来到他的村子,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农民彻底翻身。他看到红军不仅有饭吃,甚至还有肉,于是和村里六个放牛的伙伴,瞒着家人报名参军。

刚入红军,丁盛担任连队通信员,后来升任团部、师部通信员。因为他长得文静,浓眉大眼,目光温和且机灵伶俐,跑步速度极快,被戏称“跑起来狗都追不上”,因此被调到团部当“旗官”,即红旗兵。那时部队行军打仗,旗兵必须高举红旗紧跟团长,红旗是指挥的象征,旗动则兵动,旗退则兵退。

一次反“围剿”激战中,丁盛奋勇高举红旗紧随团长冲锋,不幸团长中弹牺牲,但他没有让红旗倒下,冒着敌军炮火冲向敌阵,成功将红旗插上山头。此战胜利多亏了他的胆识和勇气,因此获得上级表彰,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丁大胆”,他的勇猛也开始在队伍中广为传颂。

凭借这次英勇表现,丁盛在红军中的官职逐步提升,从连长、营长到团级干部。到了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他已成长为一名师长。他所率部队在梨树沟大捷、天津战役、衡宝大捷及中印反击战中的瓦弄大捷等多次重大战役中表现突出,成为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耀眼篇章,也奠定了他四大“将”称号的基础。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丁盛的辉煌成就绝非一人之力,而是依赖团队的共同努力。其中一位杰出的猛将韦统泰,是他手下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建国后也被授予少将军衔。

韦统泰来自山东曹县青堌集的韦家世族,其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据《韦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迁居此地,家族分支众多,属书香门第。韦统泰自幼读私塾,后入中学学习,身份属于知识分子。

抗战爆发后,韦统泰怀揣热血,从山东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凭借知识分子身份和抗大学习经历,很快被重用,成为晋察冀军区侦察参谋、侦察股长。期间,他结识了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老一团政委兼团长的丁盛,二人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合作。

最初在东北时,丁盛为师长,韦统泰为其下属团长。该师刚组建不久,战斗力尚未被认可,被上级定位为预备师,任务是在敌军主力集结地六道沟一带执行警戒。梨树沟门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长期驻扎清军,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抢先占据此地。

丁盛师部冒雨火速赶赴梨树沟,计划在镇上设立师指挥部,一举消灭敌军。但先头部队在黑暗中意外发现整个镇子已被敌军占领,团长正是韦统泰。尽管形势紧急,韦统泰沉着冷静,迅速下令开火,率部夺取制高点,迅速切断敌军阵型,战斗随即展开。

韦统泰指挥的团在高地激烈交战,战场上号角齐鸣,枪炮呼啸,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虽人数众多、占据有利地形,但在我军凶猛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敌驻梨树沟的两个团几乎全歼,活捉敌副师长和参谋长,揭开了冀察热辽秋季攻势序幕,影响东北战局,史称“梨树沟大捷”。此战后,该师晋升为四野主力部队。

“梨树沟大捷”中,韦统泰团获得显著战功。随后在天津战役中,经过一小时激烈战斗,他率团攻克民权门外范家堡,全歼一个守敌营,再获嘉奖。衡宝战役时,师主力深入敌后,韦统泰率团在黄土铺以北牛形山一带截击敌军,火速调动部队,迅速拦截敌大部队,率领九个连一字排开,全线发起猛攻。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韦统泰所指挥的部队正是那种“不要命”的猛冲猛打作风。尽管敌方是白崇禧名下“钢7军”,在韦统泰的强攻下迅速崩溃,俘获敌参谋长,此役被称为“腰斩七军”,全团荣记战功。

多次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韦统泰,随着新中国成立,官职节节高升,由团长升至副师长、师长。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后晋升少将。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副军长,继续与丁盛共事。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上级组建由军长丁盛统帅、副军长韦统泰协助的前线指挥部,发起瓦弄战役。

瓦弄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形复杂多变,山高峡深、丛林密布,作战条件极其艰苦。但韦统泰克服重重困难,与丁盛携手,迅速部署战备,制定周密作战方案,对印军发起全线猛攻。经过激烈交火,我军夺回瓦弄,击溃敌军王牌师,逼近传统边界线,歼敌1200余人,史称“瓦弄大捷”。

韦统泰作战指挥严密果断,部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和丁盛一样,凭借实战与理论经验获得领导重用。后来先后担任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被誉为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韦统泰命运骤变。当时他在国防科委任副主任,遭人质疑未及时传达上级重要文件。有人甚至以他曾受林彪夫人接待为由,要求其自我批评“上了船”的“罪行”。尽管韦统泰在会议上多次澄清,详细说明自己的经历,并强调已第一时间传达命令,但仍未获通过,最终被撤职审查。

相比之下,九一三事件后丁盛却完好无损,甚至因调动军区司令员职务而获更大信任。韦统泰则仍处于审查阴影中。然而他始终坚信组织,坚守清白,靠顽强意志熬过难关,最终获得平反,恢复原职。

韦统泰重获自由时,丁盛却陷入争议,被解除职务并调查,生活窘迫。他常感叹:“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幸而部下时常帮助,生活尚可维持。

韦统泰平反后在北京军区干休所安度晚年,住房和医疗保障完善,生活平静淡然。2013年病逝,享年96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也继承军人事业,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授大校军衔,实为虎父无犬子。丁盛与韦统泰这对战场多年的战友,晚年生活和待遇迥异,令人感慨万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三国这段历史,那精彩程度,就像一部超级大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众多谋士里,诸葛亮和郭嘉绝对是闪闪...
原创 朱...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创作一篇历史故事。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我会先梳理一些基本框架。请您看看以下内容...
原创 韩... 文/智超 笔者认为,如果诺贝尔奖有历史学奖,我认为应该颁给金在吉,以表彰其治学严谨、不畏强权,穷其一...
文明对话|深海考古,打开中意跨... “当我们来到海底,看到码放整齐、数量惊人的文物,非常让人震撼,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一样。”中国(海南)...
原创 海... 好的,我帮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细节描写,稍作润色,总字数控制在原文范围内,改写如下: --- 19...
原创 晚... 他们把自己的子民当成奴才,目光阴狠,手中挥舞着鞭子,拼命想把家奴们驯养成温顺的绵羊。这正是慈禧太后等...
原创 魏... 曹魏王朝历史上有两位郭姓皇后,一位是曹丕的正室文德郭皇后,另一位是曹叡的正室明元郭皇后。与文德郭皇后...
原创 宋... 宋庆龄在年轻时便追随孙中山先生投入革命,二人后来更成为了革命伴侣。即使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宋庆龄依旧坚...
原创 长... 1935年,红军长征的队伍已经克服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岷山的艰险,踏过了漫长的草地...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并不是中世纪西欧特有的生活方式,古代世界以及西欧以外的中世纪文明地区的居民都在不同程度上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