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当一个全新的王朝建立并开始巩固之后,往往并不是立即着手国家的发展,而是会先进行一番“清理”工作。
在征战四方、建立王朝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他们曾在生死存亡之际为帝王提供过莫大的支持,甚至在许多关键时刻曾得到过皇帝的承诺。然而,一旦新王朝稳定,许多承诺和盟约都变得不再重要,皇帝的决策才是唯一可以决定一切的标准。在封建专制的体制下,皇帝的意志几乎无人敢违背,尤其是像刘邦这样深具权谋的汉朝开国皇帝,尽管他曾信任过许多功臣,但当他们的作用一旦完成,他便毫不犹豫地铲除这些曾经的助力者。
但刘邦真的是杀错了这些功臣吗?从情理上看,或许他这样做显得过于残酷,甚至为绝大多数人所不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仅仅十五年的时间,曾深得他信任的托孤大臣们,便已将刘邦的嫡孙连同王朝的其他脉络彻底清除。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这位实际掌握汉朝权力的女皇,终于卸下了长时间背负的重担。然而,吕后的去世并不意味着汉朝的波动就此平息。曾被压制的那些汉朝大臣们,开始如猛虎出笼,纷纷准备复仇的机会。
正是在此时,吕后家族的诸侯王以及吕氏嫡系们,开始在吕禄家中密谋策划反叛。这个动静迅速引起了朝堂上其他大臣的警觉,他们看到了可以一举清除吕氏家族的机会。欲望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在实现目标时出现失误,就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在这种“僧多肉少”的情况下,历史的局势终于出现了转折点,汉朝的功臣们不会错过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周勃、陈平、陆贾等大臣,在精心策划之后,带头行动,彻底诛杀了吕氏一族。可笑的是,吕氏家族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竟然自己主动为功臣们提供了可乘之机。吕禄,手握北军印绶,本应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和力量,但由于对朋友的过度信任,将决定生死的权柄交给了骊寄,最终导致吕禄彻底沦为朝堂上的任人宰割的鱼肉。
当吕氏一族的命运已注定,功臣们的目标也逐渐从吕氏的覆灭转向了更为广泛的政治清洗。周勃、陈平等人开始集体谋划,合理化地将所有刘氏嫡系全部铲除。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吕氏家族的复仇,更是为了确保他们在朝廷中的绝对控制权。
他们在言辞上提出,现存的刘邦嫡系并非真正的刘氏血脉,而是吕后为了增强吕氏家族势力而伪造的“皇亲国戚”。这种说法虽然漏洞百出,但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权力在握的功臣们并不在乎这些细节。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权力完全落入吕氏手中,汉家天下可能就会变成吕家天下。如此一来,汉朝的命运便掌握在吕后及其家族手中,而功臣们无法容忍这一结果。
尽管陈平和周勃的说辞中,关于刘氏嫡系的“假子”一说漏洞百出——毕竟吕后不可能一口气伪造出多个子嗣,但当时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如此紧张的地步,任何借口都足以成为发动清洗的理由。权力之所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功臣们决定彻底清除刘邦的嫡系后,难免会有人质疑,既然刘邦的亲族已经被清除,那新的皇帝由谁来担任呢?如果从功臣集团中选拔,岂不是赤裸裸地发动政变,甚至让其他大臣和地方藩王联合反对?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功臣们决定让刘邦的远亲刘恒接替成为皇帝,名义上继续保持政权的合法性,但实际上刘恒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刘恒的血脉虽然属于刘邦,但因为他与刘邦嫡系的距离较远,功臣们认为更易于控制。
而回顾刘邦的治国方式,他曾清除许多威胁汉朝的封疆大吏,如韩信、英布、张耳等人,但他并未彻底清除朝堂上的权臣。历史最终证明,刘邦的选择并不完全错误,但他却忽视了中央集权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力集中,也应是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当权力的斗争未能彻底解决时,必然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刘邦虽能幸免于难,但他的子孙却未必能享有相同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