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的台湾,蒋经国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尽管岁月已经将他的时代远远抛在了身后,但围绕他个人的评价始终没有停歇。人们普遍认同他在台湾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但也无法忽视他在威权体制下实行的专制政策。尤其是在他选择接班人这一问题上,李登辉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无可否认,蒋经国确实看重李登辉,早在1970年代的日记中便有所记载,并在1984年提名李登辉为副手。然而,蒋经国是否真的将李登辉视为接班人呢?
李登辉在他生前的采访中表示,蒋经国从未与他讨论过关于接班的事宜,这一点令人困惑。若蒋经国真心选择李登辉,怎会连基本的交代都没有?在当时的台湾,国民党一党专政,真正拥有实权的是党内的主席,而非名义上的总统与副总统。正如严家淦曾在台上担任过领导职务,但实权始终在蒋经国手中,严家淦不过是个空有职务的象征。蒋经国若真有接班人,应该是国民党的副主席,但那个职位在当时是空缺的。
据台军方前将领郝伯村回忆,蒋经国原本倾向于让孙运璇接班。他曾提到,孙运璇在中常委中名列第三,原本是为了接任领导职务而培养的。孙运璇不仅深得蒋经国的信任,而且能继续贯彻蒋的政策,还具有相当高的民众支持。蒋经国认为,孙运璇能够连任行政院长并积累更多经验,为他日后接任地区领导人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这一计划却因孙运璇突发的中风而告吹。尽管他保住了生命,但身体状况已无法继续承担工作,最终他不得不退出政坛。
郝伯村的说法是否准确仍有争议,毕竟孙运璇年纪与蒋经国差距不大,若继续担任“行政院长”,到时候已年满77岁,是否符合接班的条件令人怀疑。再者,孙运璇并非台湾籍,且他在国民党推行本土化政策中也有所不符,显得尤为复杂。
1978年,蒋经国和谢东闵顺利就任台湾地区的正副领导人,蒋经国地位逐渐提升,担任“行政院长”的职务由孙运璇接替。六年后,随着蒋经国健康状况的恶化,政坛对接班人的讨论愈发热烈。除了郝伯村,许多人认为孙运璇也具备接班资格。能够担任“行政院长”,甚至被视为接班人,足见孙运璇并非普通人物。他究竟有何背景,能得到蒋经国如此青睐?
孙运璇的成长历程与李登辉有些相似,两人都从技术官僚起步,凭借在某个领域的卓越表现获得蒋氏父子的赏识,逐渐步入政府高层。李登辉专攻农业领域,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提出的农业改革建议获得蒋经国的高度认可。孙运璇则是电力领域的专家,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凭借在《配电网新算法》上的研究成果,被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电力专家恽震所赏识,随后加入资委会,参与湘潭湘江电厂的筹建。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运璇随政府将电力设施从沦陷区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在西宁担任电厂负责人。1942年,资委会派遣多名优秀人才赴美考察,孙运璇便是其中之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能够获得国家资助出国深造,机会弥足珍贵,孙运璇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5月,孙运璇来到台湾,担任台电公司机电处处长,负责修复电力系统。台湾在日军撤离后,电力设备几乎遭到摧毁,供电能力降至原来的20%左右。面对这样的困境,孙运璇凭借坚定的决心和过硬的技术,成功恢复了80%的供电系统,为台湾的经济复苏贡献了力量。
蒋介石逃亡台湾后,急需发展经济以稳固政权,而电力则是支撑各行各业的关键能源。孙运璇在此期间担任了台电总工程师和总经理,建设了多个重要水力发电站和变电所,不仅提高了全台的发电能力,还推动了乡村电气化,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作为一位务实的领导者,孙运璇不仅关心政策制定,还亲自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在管理方面,孙运璇引入了“目标管理”的理念,并严格要求下属遵守规章制度。即便是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文,也未能例外。孙运璇曾明确要求蒋孝文按时上班,不能特殊对待,这种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孙运璇的清正廉洁在政坛中口碑极好,甚至在他出国时,还主动减少家庭开支以节省国家资源,这种精神深得民心。
孙运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行政管理才能得到了蒋经国的高度评价,最终蒋经国提名他为“行政院长”。尽管他并未亲自参与政治的选择,但蒋经国显然看重他的能力与品德。1978年,孙运璇接任行政院长后,台湾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尤其是国际局势的动荡。面对经济危机,孙运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十大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稳定台湾经济。
然而,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和其他国际经济波动,使得台湾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孙运璇带领台湾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成功保持了经济的增长。对于这些重大挑战,他在回忆中提到,最紧张的时候是石油危机的两年,而当时台湾经济并未崩溃,反而迎来了新的突破。
尽管年事已高,孙运璇的身体状况始终未能恢复,最终因中风不得不辞去职务。七十一岁的年纪,原本有更广阔的未来,但却因健康问题无奈告别政坛。他的离世成为台湾政坛的巨大损失,许多人为他哀悼。2006年,陈水扁政府为他颁发褒扬令,称赞他一生“廉政布施,务实求新”。
孙运璇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奋斗史,他的成就、才能和奉献,使他成为了台湾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虽然离开了政坛,但他的贡献仍旧铭刻在台湾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