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因飞机超载无奈丢下十面石鼓,如今成镇国之宝
创始人
2025-09-21 06:01:57
0

1948年底,国民党政权走向衰败,蒋介石逐渐意识到大势已去,开始为自己和政府的未来做逃亡准备。为了确保未来的安危,他指示将大量的黄金、白银及珍贵文物转运到台湾,这其中甚至包括使用了当时稀缺的飞机资源,以便加速运送。

然而,在飞机即将起飞时,情况突变——有一架飞机由于严重超载,无法顺利起飞。为了确保飞机能飞行,必须迅速减轻负担。于是,负责人员在匆忙之间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十块看似普通的大石头抛下。

然而,蒋介石和随行人员并不知情,这些所谓的“大石头”,其实是举世闻名的“镇国之宝”——陈仓石鼓!这10块石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提到“陈仓石鼓”,许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这个名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陈仓石鼓并非单纯的石块,它们是十块形态特殊的花岗岩大石,外形独特。每一块石鼓都呈现出圆形到方形的渐变,从上窄下宽,高约三尺,中心微凸,酷似古代石鼓,因此得名“陈仓石鼓”。它们的价值,并不仅仅来源于材质,更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至于陈仓石鼓的历史,学者们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猜测。有的认为它们出自周宣王时期,韦应物和韩愈等历史人物都曾为其作诗,韩愈还特意写下《石鼓歌》来赞美它们。其他学者如罗振玉和郭沫若则认为,这些石鼓应当是先秦时期的产物,并通过相关文献考证了它们的具体年代。总之,陈仓石鼓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这些石鼓上雕刻的文字,让无数古代文人和学者为之困扰。许多人尝试解读这些文字,但始终无功而返。直到今天,学界普遍认为这些篆刻的文字应该源自战国晚期,秦惠文王之后的年代。石鼓上所记载的10首古诗,描绘了秦王出猎的场景,文字风格接近小篆,但却没有小篆的拘谨,布局严谨而别具韵味,笔力刚劲,气韵生动。

这些珍贵的石鼓,直到公元627年才被一位牧羊老人发现。老人将此事传回家乡,想让乡亲们帮助解读石上的文字。可惜,无人能识。这让石鼓声名鹊起,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纷纷前往陈仓,一是想解读其上的古文字,二是希望能拓印其文字,以便更好地研究。

但令人震惊的是,经过百余年的研究,竟然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些文字的秘密。这些神秘的石鼓,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围绕它们诞生了许多奇异的传说。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肃宗在庸城避难时,顺带带来了这些石鼓。他对这些石鼓充满好奇,命人将其送至宫中供其“把玩”。然而,叛军的追击使得唐肃宗一行人匆忙逃亡,石鼓由于沉重无法继续携带,只得被丢弃。为了防止叛军掠夺,唐肃宗命人将石鼓埋于荒野,并谎称其已经损坏。

尽管这次丢失让天下文人感到遗憾,石鼓却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被重新发掘。在公元806年,石鼓再次出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它们被送到了当地的孔庙。然而,由于长时间暴露于外界的环境,这些石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其中的一面石鼓不知何故失踪,成为一个无法解答的谜团。

在随后的几年中,石鼓在动荡的时代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在凤翔孔庙的石鼓也在战乱中丢失,且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痕迹。直到北宋时期,宋仁宗在查阅历史档案时偶然发现了陈仓石鼓的记载,深感兴趣,便发出命令寻找石鼓。在长时间的寻找后,终于由凤翔知府司马池找到了其中的九块石鼓。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司马池在没有找到第十块石鼓时,选择伪造一块,将它一同献给宫廷。宫中的学者们很快识破了这一伪造行为,结果司马池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遭到了宋仁宗的严惩。

尽管司马池的骗局失败,真正的宝贝——那失踪了两百年的第十块石鼓,最终在一位金石收藏家的不懈努力下得以找回。这位名叫向传师的收藏家,凭借一次无意间对照拓本的机会,发现了有关“作原鼓”的线索。通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村庄发现了这块失踪已久的石鼓。

石鼓重新团聚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宋徽宗出于对石鼓的喜爱,竟命人填注黄金在石鼓的文字缝隙中。可惜,在靖康之变时,金兵劫掠了徽钦二帝,顺便将陈仓石鼓也带走。虽然金人最终“买椟还珠”,只带走了黄金,却使得石鼓再次遭遇了损坏。

在南宋时期,陈仓石鼓被重新发掘,并安置在孔庙保管。在元明清时期,尽管受到了一些保护,但直到近现代,这些石鼓的命运依旧颠簸。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军的侵华,陈仓石鼓被从北京运至南京,最后在重庆安置。抗战胜利后,石鼓从重庆运回南京。

然而,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颓势,蒋介石决定将国宝运往台湾,其中就包括了陈仓石鼓。尽管蒋介石安排了飞机运输,但由于飞机超载,最后竟将陈仓石鼓丢弃在了飞行途中。后来,台湾的文物专家才得知这次丢失的珍贵文物,而蒋介石的其他宝贝都顺利运抵台湾,唯独失去了陈仓石鼓。

至此,陈仓石鼓的历史中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它最终回归了大陆,并被列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成为象征大秦帝国辉煌历史的文化瑰宝。今天,它作为最古老的文物之一,依然屹立在中华文化的殿堂中,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誉。

然而,在陈仓石鼓得以安稳保存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还有多少文物在战争中丧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商朝时期的“双羊尊”到宋代的《五色鹦鹉图》,再到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每一件失落的文物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文化的见证和瑰宝。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并为它们的归还和保护作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预制菜在超市里也不再受欢迎 盒马鲜生门店的预制菜产品。(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赵晓娟) 界面新闻记者 | 赵晓娟 界面新闻编...
原创 驳... 抗日战争英雄事迹 —— 八路军抗战故事 从博野民军到津南自卫军(九) 1938年8月,原陌南义勇军...
母亲在“虚构剧情”直播间消费4... “如果不是这件事,我8月份就在韩国读书了。”橘子海(化名)无奈地说。7月,她从悉尼留学归国,发现家里...
李广传:汉家飞将的荣耀与悲歌(... 第一章 家世渊源:陇西李氏的军事传承 1.1 将门之后:从秦将李信到汉初边防 李广,字子卿,生于汉文...
原创 古... 考中状元是古代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科举考试中,状元是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其他的...
原创 伪... 1945年7月1日,冀中九地委在任丘城北八里屯召开了盛大的纪念大会。大会上,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程鹏发...
原创 二... 在长时间里,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之所以投降,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向他们投下了两颗原...
原创 民... 01 看过电影《让子弹飞》的朋友,肯定对电影里那些荒诞离奇、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记忆深刻。那么,民国时...
原创 寿... 石德宽(1886—1911),字景吾,后更名为经武,生于安徽寿州(今寿县),清光绪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忻府造”陶瓷畅销欧美:看山西... 当消费者把玩着纹路精致的陶瓷冰箱贴,当洗碗机里的餐盘经历180℃高温蒸煮仍完好无损,当忻州本地原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