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未果便早逝,长久使英雄泪湿衣襟。杜甫的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却又早逝的悲慨。
从乾县出发,继续向西行进,首先迎来的是扶风。在扶风最著名的地标便是法门寺,游完法门寺后,千万不要忘了体验扶风的美味——一口香。这道面食不仅味道鲜美,还赋予了用餐一种独特的仪式感。
扶风与岐山的距离相对较近,两地在饮食习惯及地域文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我们要前往的五丈原就位于岐山境内,岐山县城坐落于渭河北岸,而五丈原则在渭河南岸。跨越渭河来到了岐山的蔡家坡镇,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仿佛是岐山的一个次级中心,而五丈原在远处清晰可见。
诸葛亮的一生如同传奇般绚烂,从他走出茅庐的那一刻,到赤壁的激战,直至入主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英雄事迹,他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始于茅庐却在五丈原落幕。诸葛亮倾尽一生为蜀汉奉献,生动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
然而,也有人提出五丈原并不在此地,其实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个地点正是五丈原所在,有两个方面可以支撑这个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历史的第一段记载。诸葛亮在北伐的最后一战中,统帅大军出斜谷道,驻扎于武功五丈原,屯田在渭河岸边。尽管司马懿坚守不出,但八月时,诸葛亮便在五丈原辞世。这里的斜谷便是今日的褒斜道,其谷口处于眉县,诸葛亮的目标为长安,这里与司马懿展开对峙,也进一步印证了五丈原的位置。
另外,从诸葛亮病重去世后,他叮嘱人们将棺木向南运送,直到绳索断裂后才可安葬的指示来看,诸葛亮的墓位于汉中勉县,这也为推测五丈原的大致位置提供了线索。
走进这个景区,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诸葛亮文化氛围。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元素便是那熟悉的木牛流马造型。墙壁上书写的句子则详尽记录了他生平的辉煌业绩,而最深处则还设有一个八卦阵,游客可以亲自走入其中体验感受。
在拜谒诸葛亮的祠堂与武侯的衣冠冢时,整体景区虽然不大,却让人觉得处处蕴藏着精髓。如果仔细游览,便需要很长时间。而从高处俯瞰,五丈原的险峻地形也在眼前尽显无遗。
五丈原北面临近渭河,东接武功水,背靠巍峨的秦岭山脉,形成了三面高耸、两面环水的天然高地。据《地理通鉴释》的记载,五丈原的高度约在二十米左右,南北长度近三千五百米,东西宽约一千米,其地势险要且俯瞰四方,使得视野极其开阔,顶部也相对平坦,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关于五丈原名称的来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秦二世西巡至此之时,塬头曾刮起五丈尘柱的大风,因而得名;还有人说它原本叫五十丈原,经过口口相传,变成了五丈原;另外,有说五丈原的形状如同葫芦,最窄处约五丈宽度,所以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丈原的外形像汉代的五铢钱上的“五”字,最初称作五状原,因丈字的误传,最终演变为五丈原。
无论其名称的由来为何,五丈原因诸葛丞相而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