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达成目标的手段层出不穷。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某些人认为只要结果达成,过程便无关紧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过于严重,即便目标最终达成,也无法称得上聪明或高明。总体来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无疑是一位在政治上极具才华、手段高超且善于驾驭人心的领袖。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在20世纪30年代不惜一切代价发动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呢?
显而易见,要想在苏联政坛站稳脚跟,彻底掌握最高权力,肃清政治场的对手是斯大林的必经之路。然而,笔者认为,对于当时的斯大林来说,剿除军队内部的腐败与派系斗争,才是更加迫切的任务。
回顾1919年2月爆发的苏波战争,苏军上演了一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在一些战斗中,尽管大量苏军部队已经抵达前线,甚至搭乘了专列,但却被命令暂停进攻,要求原地待命,直到骑兵从后方赶到。这使得数次宝贵的战机被白白错失,最终导致苏军在战场上无法充分发挥战力。
在一系列失误的促成下,尽管苏军的总兵力几乎是波兰军队的四倍,但他们依然差点在华沙城外惨败。所谓的“惨胜”,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后掩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要追溯到苏军军官团体素质的极度低下。
资料显示,在苏波战争期间,苏军陆军指挥员的缺额率竟高达20%。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指挥员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只有在基层军事学院接受过简陋的速成培训。对于苏波战争的失败来说,军官团体素质的低下无疑是直接原因;然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苏军的战斗力孱弱,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军队决策层内部的派系斗争。
苏联是一个在战争中诞生、在血与火中成长的国家。战争催生了大量军功显赫的将领,但在表面强大的军队背后,内部的派系斗争、党同伐异几乎成了常态。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尽管苏军星光璀璨,实则四分五裂,互相角力不已,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充满了复杂的权力斗争。
1935年,苏联高层决定为五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授予元帅军衔,这五位将领在历史上被称为“苏联五大元帅”。他们在军中威望极高,一时风光无两,但实际上,他们早已各怀心思,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像表面上那样团结。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图哈切夫斯基。他的军事成就极高,素有“红色拿破仑”之称,被西方国家誉为一代军事天才。甚至有人推测,正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才华,才使得德国未敢轻易入侵苏联。而至今,仍有不少历史爱好者猜测,若是图哈切夫斯基没有早逝,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
然而,尽管图哈切夫斯基才华横溢,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由他主导未必是好事。实际上,这位几乎被奉为“神”的军事指挥官,很可能被过高估计了。西方人将他称为“拿破仑”,从另一个角度却也突显了他的局限性。读过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著作的人不难发现,他的战略观念过于偏重进攻,忽视了防守的重要性。
现今普遍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国力的对抗,更是资源的消耗与战略的较量。而图哈切夫斯基在《现代战略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战争不应建立在经济消耗的基础上,主张通过“最经济、最迅速、最坚决的进攻”来解决军事问题。显然,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战略过于单一,忽视了战争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苏波战争而言,他的战略方案并未考虑到苏军当时的实际实力。
以苏波战争为例,图哈切夫斯基策划的总攻华沙计划中,苏军兵分几路,试图通过迅猛的攻势摧毁波军的防线。然而,显然当时苏军的战力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强烈的进攻。结果,波军成功反击,甚至在两天后,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的偷袭消息,而此时一切已为时晚矣。
此外,图哈切夫斯基虽被誉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奠基人,但实际上这一理论的真正灵魂人物是伏龙芝。与此同时,图哈的声望为其赢得了巨大的话语权,并推动苏军大力研发新式武器。然而,这些新式武器的研发也引发了与另一批军事领导人,尤其是伏罗希洛夫的严重分歧。
伏罗希洛夫出身炮兵,深知传统兵种的优势,而图哈切夫斯基则致力于研发坦克、重型轰炸机等新式武器。两人间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政治斗争。而在此过程中,斯大林逐渐意识到,军队的整肃已经迫在眉睫。
但问题并不只在于新旧派系的分歧。在“五大元帅”中,叶戈罗夫与图哈切夫斯基的关系也颇为紧张。虽然两人都主张建设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持新式武器的研发,但叶戈罗夫不满图哈切夫斯基轻视指挥员培养的态度,并经常与其发生争执。最终,叶戈罗夫与图哈切夫斯基的矛盾,成为了苏军败北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军表面上的强大掩盖不了内部的分裂和派系斗争,这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苏军的组织结构本身也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军队的建设中继承了很多旧军制,直到1930年代初,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斯大林的担忧,也正源自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让斯大林意识到,战争的阴云已经逼近。随着英法的衰落,德国、苏联等新兴政权开始争夺地缘利益,尤其是苏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甚至英国人也认为两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大。然而,若军队继续陷入内部的内耗和派系斗争,结果将不堪设想。为了确保苏联的未来,斯大林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军队整顿。
然而,在这场整顿中,斯大林却也犯了一些用人失误。最初负责肃清工作的亚戈达,由于缺乏狠劲,未能顺利推进运动。而接替他的叶若夫,虽然狠下心肠,却在工作中超越了斯大林的预期,甚至有传言称他曾企图取代斯大林。最终,斯大林不得不调换人选,将贝利亚提拔为接班人。贝利亚以其高效的手腕平息了局势,最终将这场政治风暴控制住。
虽然斯大林的做法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政治风暴重塑了苏联的内部秩序。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苏联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一场或许并不正义的灾难,却有效清除了内部的派系斗争,为苏联的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