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谭政病逝前,同住在301医院的李聚奎去探望:他拉着我的手不松
创始人
2025-09-20 14:32:59
0

谭政大将与李聚奎上将的友谊,始于1933年8月,直到1988年11月谭政病逝,两人之间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又互为人生导师。两位老战友之间的感情深厚,岁月的沉淀让他们的友谊愈加牢固。特别是当谭政因病住院时,李聚奎始终不离不弃,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谭政床前,给予他无限的鼓励与支持。在谭政生命的最后时光,李聚奎劝慰他说,要放松心情、积极对抗病魔。尽管李聚奎始终抱有希望,然而不久后,他还是收到了谭政病危的消息。

当谭政临终时,尽管已无法发出声音,他依然紧紧握住李聚奎的手。李聚奎轻轻拍打着他的手,眼中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泪水。那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他们年轻时并肩作战、共赴难关的峥嵘岁月,仿佛那段经历从未离开过他们。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早已超越了血肉之躯,融入了灵魂的深处。

谭政生于1906年,来自湘乡县楠竹山村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16岁那年,他步入了毛泽东曾就读的东山小学,开启了他与革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毕业后,他主动向自己的大舅哥陈赓写信,表明愿意投身革命的决心。1927年,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谭政参与了伟大的秋收起义,正式投身到中国革命的火热浪潮中。

与谭政的家庭背景不同,李聚奎生于1904年,来自安化县西坪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李聚奎无法像同龄人那样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依然心怀理想,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谭政对李聚奎进行了悉心辅导,帮助他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李聚奎深受感动,22岁时,他决定参军,最终加入了彭德怀的部队,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谭政在这一过程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毛泽东亲自提拔谭政,任命他为前委的“书记官”。由于谭政文化水平较高,字迹工整,他成为毛泽东的第一个秘书。1928年4月,朱毛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谭政被调任为第4军第31团的党委秘书。

1930年,红4军扩编为红12军,谭政升任红12军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教导大队党代表。此时,谭政积极推动红军的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2军与红22军合并后,谭政调任红22军政治部主任,并随军参与了红1方面军多次反“围剿”战斗。

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结束后,李聚奎被调任为红3军红9师师长,和谭政的互动更多了。1933年8月,红1方面军进行部队改编,李聚奎被任命为第2团团长,而谭政则成为了红1师的政治部主任。就这样,两人成为搭档,并共同迎接了更加艰苦的战斗。

在1933年12月到1934年4月,红1师在兴国一带与数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李聚奎凭借其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展现了自己非凡的能力,而谭政则专注于军队的政治工作与纪律管理。由于两人的默契配合,红1师在这场激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1934年9月,谭政和李聚奎率领红1师前往兴国西北的高兴圩,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阵地战。高兴圩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守住这里,便能确保兴国苏区的安全。李聚奎亲自将任务交给了第1团团长杨得志,并为他们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谭政则通过鼓励士兵们积极修筑防御工事来增强他们的战斗力,他常常带领部队一起劳动,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这场战斗打得极为艰苦,敌人一次次冲击红军阵地,但都未能突破防线。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谭政亲自冲到前线,指挥士兵们顽强抵抗。在谭政与李聚奎的共同努力下,红1师成功守住了高兴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1方面军在战斗后进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艰难的长征。红1师作为长征的先锋,勇敢闯过了敌军的多个防线,在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前,他们依然坚定前行。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红1师分出了两支部队负责守卫潇水河西岸,成功阻击了敌军的进攻,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作战能力。

而后,李聚奎和谭政虽然分开工作,但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聚奎不断关注谭政在政治工作中的表现,对他日益出色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谭政的报告《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的意见》得到了党和军队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历史文献。

到了1950年,李聚奎被调往朝鲜前线担任后勤保障工作,谭政则继续在国内担任重要职务。李聚奎在朝鲜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特别是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创新,赢得了党和军队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谭政在军事改革方面也有了重要贡献,参与了义务兵役制、军衔制的实施,并为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两位老战友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1955年,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李聚奎则在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二人无论在军队改革还是实际战斗中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直至晚年,李聚奎与谭政依旧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谭政在临终时,李聚奎仍然深深怀念与这位挚友共同度过的岁月。

谭政临终前,依然紧紧握住李聚奎的手,流着眼泪。李聚奎心如刀绞,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回忆起这段情谊,李聚奎感慨万千,深知,这一份深情厚谊,已成为两人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一起重温!他们的抗战家书,感人... 原标题:多家博物馆推出抗战家书相关展览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原创 1... 杨虎城的下落 1949年8月,蒋介石亲自飞往重庆,试图从毛人凤那里了解杨虎城的最新情况。 “按照委座...
原创 蒙... 十六世纪初,巴布尔,帖木儿帝国的后裔,趁着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内部动荡与分裂,带领军队自阿富汗南下,成功...
恰青春丨“李云鹏们”走出了一条... 7月7日开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原创 民...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的诞生可追溯至六千多...
齐鲁清风·廉吏史话 ⑧丨邢侗:... 编者按:山东又称齐鲁,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齐鲁大地贤哲辈出,...
原创 英... 我们平时聊天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响亮的称呼:“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正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咱们中...
原创 1... 1931年2月,蒋介石在南京实施了对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软禁,这一举动使得蒋介石在建立个人独裁专制的道...
上博“蝠桃瓶”文创冰箱贴是在消... 上海博物馆一款“蝠桃瓶”文创冰箱贴近日引发争议。这款以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原型的发光冰箱贴被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