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08
寻找
裴丽珠
●●●
摘选自《北京纪胜》译者季剑青先生为该书撰写的导言
英国作家裴丽珠(Juliet Bredon, 1881—1937)初版于1920年、后又多次再版的《北京纪胜》一书,在英语世界有关北京的著述中享有盛誉,林语堂称它“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关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却不甚了然,对这部名作的独特之处也缺少深入的考察与探讨。作为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裴丽珠笔下的北京与一般外国游客眼中充满异域情调和东方色彩的北京迥然不同,尤其是她着力表现的北京的“如画”(picturesqueness)之美,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和现代中国艰难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透露出丰富的审美政治的意味。
裴丽珠是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 1846—1918)唯一的女儿。裴式楷是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的妻弟,他本人也供职于中国海关,长年在中国工作与生活。我们对裴丽珠的生平了解得如此之少,不得不借助于有关她父亲的资料大致还原她的早年经历。
罗伯特·赫德(Rober tHart)
裴式楷与赫德一样,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1873年裴式楷进入中国海关工作,担任总税务司公署总理文案税务司,后来到各地海关任职,1877年又回到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继续担任总理文案税务司。1878年春,赫德回国休假期间,他曾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79年裴式楷回国结婚,1880年回到中国后,先后于1883—1887年在江汉关(汉口)、1890—1892年间在江海关(上海)等关任职,1893年返回北京,仍任总理文案税务司,直至1894年。裴丽珠应该于1881年出生在中国,具体地点不详,但她幼年曾随父母在汉口生活。在她后来写的一篇回忆赫德的文章中,她记述了小时候第一次在汉口见到赫德的情景。
海关总税务司全体英籍关员及家属合影
1896年前后,或许是感到升迁无望,裴式楷离开中国,回到英国。此时年事渐高的赫德已经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他有意让裴式楷继任,并在与英国公使商定后,将这一意见正式报告给英国外交部。在得到外交部的保证后,裴式楷于1897年12月回到北京。裴丽珠也跟随家人再一次搬到北京居住。此时她对北京的印象并不佳,在她看来,位于使馆区的带有花园的赫德寓所,乃是“灰尘扑面的北京的一块绿洲”。
裴式楷回京后终于升任副总税务司,但由于赫德并未选择退休,接班的承诺无疾而终。1908年4月赫德休假离职,裴式楷得以代理总税务司一职。尽管赫德仍属意于裴式楷,但时过境迁,此时英国外交部已不再支持裴式楷。英国在华的外交使团和银行家认为裴式楷“亲华”,与清政府高层官员走得太近。1910年3月,在英国外交部的压力下,清政府正式任命安格联(Francis Arthur Aglen)为赫德的继任者。裴式楷被迫退休,不过清政府对他优待有加,赏赐他头品顶戴与一品文官之衔,并加恩赏给布政使衔。出于对中国的深厚感情,裴式楷短暂回到英国后,又返回北京闲居,1918年7月在北京逝世。
1903年赫德北京寓所花园音乐会
成立于1859年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公署虽然名义上是清政府督征关税的行政机构,实际上直到抗日战争中期,一直都是由英籍人员担任总税务司这一领导职务,其负责决策的关员亦主要由英国人组成。这显示了当时大英帝国在中英乃至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因而,尽管原则上总税务司的任命属于清政府的职权,但在赫德接班人的问题上,必须征得英国外交部的同意。即便是深受清政府信赖的赫德本人,也非常注重大英帝国在华的利益,尽管他来自英国的殖民地爱尔兰。他长期把持总税务司一职,也是为了把海关的领导权长期保留在英国人手里。与赫德相比,裴式楷稍稍表现出亲华的姿态,便失去了晋升总税务司一职的机会,足见英国对其通过中国海关维护在华利益这一关切的敏感与重视。
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署旧影
裴丽珠在她留存的著作中几乎没有提及她的父亲,但《北京纪胜》1922年版的扉页上赫然印有“纪念我的父亲”的题词,正是在裴式楷去世不久的时候。裴丽珠显然继承了其父对于中国的热爱,然而由于她身为中国海关英籍高级职员家庭中的一员,很难要求她反思和批评大英帝国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的行为。
事实上,裴丽珠对赫德推崇备至,在赫德卸职离开中国之际,专门为他写了一部带有个人回忆色彩的传记《赫德爵士:伟大生涯的传奇》。她赞扬赫德的文化修养和宗教情怀,充分肯定他为人谦和、行事低调的作风,以及在为清政府解决种种国际争端的努力中所表现出的高明的政治技艺与智慧。尤其是在庚子事变中使馆区遭受围攻期间,赫德那种处变不惊的风度、运筹帷幄的本领,给同为亲历者的裴丽珠留下了深刻印象。
裴丽珠对赫德的描述显然有溢美之嫌,正如其书名“传奇”(Romance)一语所示。在今天的研究者看来,赫德的形象似乎并没有那么光彩,他独断专行,培植并倚重家族势力(裴式楷刚入中国海关便入职总税务司公署,担任总理文案税务司,便与其赫德姻亲的身份有关),对其他人则充满怀疑。
由罗伯特·赫德主导建立的中国海关关署俱乐部
赫德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上,利用其大权独揽的地位,把总税务司公署变成了一个等级秩序森严的中央集权式官僚帝国,故有“国中之国”之称。总税务司公署的外国关员几乎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群。
《赫德爵士:伟大生涯的传奇》记载了一个生动的细节:庚子事变后天坛和先农坛先后向外国人开放,然而赫德仍习惯于在自己的庭园或者城墙上漫步,从未去过两地。他似乎对他生活了这么久的这座城市缺乏兴趣,这或许是总税务司公署社群的一个缩影。即便是使馆区里那些喜欢探访北京名胜的外交人员,也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中,对北京乃至中国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视而不见。
裴丽珠与其丈夫罗尔瑜
(Charles Henry Lauru, 1881—1944)
与她的父辈们不同,裴丽珠对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心与热情。1911年,裴丽珠与法国人罗尔瑜结婚。她的丈夫原是一位法国小提琴师,因受到热爱音乐的赫德赏识,1898年被招入中国海关,后升至副税务司,1914年调入设在北京的盐务稽核总所任会计科长兼财政秘书。婚后的裴丽珠经常在家中接待客人,成为北京社交生活中有名的沙龙女主人。裴丽珠交游广泛,长年在北京生活的她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这使得她能够与北京的普通市民自由交流,熟悉这座城市的风土习俗。1920年,裴丽珠在上海别发洋行出版了《北京纪胜》的初版,该书英文书名直译应为“北京:对其主要名胜的历史记述与亲密描述”。“亲密”(intimate)一词透露出作者与这座城市之间非同寻常的个人化的关系。
《北京纪胜》英文版书影
初版两年后,《北京纪胜》就于1922年推出了增订版,1931年又出了第三版,对前两版做了进一步的扩充,成为该书的定版。除了这部享有盛誉的著作以及此前撰写的赫德传记外,裴丽珠还著有《中国人的阴影》、《农历年:中国风俗和节日记述》,与伊戈尔·米托法诺〔Igor Mitrophanow〕合著)、《中国新年:对其礼节和仪式的生动著录及相关考察》、《百坛》等书。其中,《百坛》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背景下,北京西北郊一座名为“百坛”的村子中两户农民和商人家庭的故事。裴丽珠在对人物命运的深切讲述中,穿插了大量有关京郊农村民俗的细致描写,表明她极其熟稔北京乡土社会。《农历年》和《中国新年》两部著作不限于北京,是对中国古老的年节习俗全面而生动的描绘,至今仍为研究中国的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引用。
裴丽珠女士无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存在。她跳出父辈封闭的在华社群,以对北京深沉的热爱与敏锐的感知,用笔墨为这座古城留下了鲜活注脚。《北京纪胜》的 “亲密” 书写与实地探访原则,让历史与当下在文字中交融,既彰显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熟稔,更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观察深度。她的文字至今仍为学界珍视,不仅因其史料价值,更因那份跨越文化隔阂的真诚与热忱 —— 这种将异乡作故土的情怀,使她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连接东西方视野的珍贵纽带。
《北京纪胜》
推文图源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