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每段原意基本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使文字更丰富。
---
在后汉时期,有六位人物或具备成为权臣的潜质,他们分别是何进、董卓、袁绍、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
在这六人之中,除曹操之外,其他五人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极度依赖士族阶层的支持。
自汉武帝时代起,外戚势力迅速崛起,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皇帝们用来治理国家的根本依靠——军队,往往掌控在外戚手中,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柱。
翻阅汉代史书会发现,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历代大将军几乎都是外戚出任,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尾大不掉”。当本应依赖的势力反过来威胁皇权时,汉朝的统治者们开始扶持另一股力量,那就是文官集团。
虽然文官集团没有掌握兵权,但他们有一把“利口”,只要有人对他们动手,他们便会用口舌反击,进行强烈的舆论控诉。
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颇为特殊,想要当官并非通过考试,而是通过推举孝廉。尽管官方对推荐人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若出现推荐失误,推荐人须承担连带责任,但因官场腐败严重,这套制度早已名存实亡。
因此,文官集团借助孝廉制度不断壮大势力,逐渐形成党派。党派中的代表人物成为士族的领袖,拥有“一言定生死”的权力。
到了汉朝末年,以许邵、许靖为代表的一批士族学者开始大搞所谓的“月旦评”,他们的一句好评足以让人一夜成名,恶评则能使人名誉扫地,民间与官方舆论几乎被他们牢牢掌控。
何进是汉朝末期最后一位外戚大将军。
史书对何进的评价颇为负面,主要原因是他将原本能用一个狱吏轻松处理的小事复杂化,竟然召集各路诸侯入京,共同诛杀十常侍。
这一举措引发局势失控,最终何进不仅被杀害,还把本已风雨飘摇的汉朝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虽然何进出身屠户,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政治智慧。他能登上大将军的位置,绝非偶然。
何进召集天下豪强和诸侯进京,背后有两个深层目的:其一是摆脱汉灵帝任命的西园八校尉首领、上军校尉蹇硕的掌控;其二是脱离以袁绍为首的士族的控制。
当时西园八校尉中,除了宦官就是士族,却没有外戚,何进身为大将军却需听命于蹇硕,原因是他手下缺乏真正能干的班底。
因此,他召集全国豪强来到洛阳,名义是镇压黄巾军,实则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如丁原、张辽、刘备等人在这一时期被吸纳进何进的外戚集团。
然而,何进的计划败露,被察觉有异心的宦官集团先发制人,将其杀害。
何进的突然去世令袁绍、袁术等士族精英措手不及。
袁绍等人虽与何进走得较近,但由于士族与外戚集团本就天然对立,他们之间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家人。
袁绍等人推崇何进,实则是不愿士族与宦官间的矛盾过早暴露,他们希望通过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作为缓冲,掩盖内部冲突。
对此,曹操洞若观火,因此曾发出“但付一狱吏足矣”的感慨。
袁绍等人其实看得很清楚,只不过是想借何进外戚与宦官两集团互相削弱,从中渔利而已。
何进死后,董卓应召进京,抢先入驻洛阳。
董卓虽表面鲁莽,但绝非无脑草莽,政治手腕和智慧远超常人。
董卓出身西凉豪族,而非传统士族,意味着他在洛阳难以获得根基。为此,他进入洛阳后便积极谋划转变身份,力图成为外戚。
公元189年,董卓以汉少帝刘辩在十常侍之乱中的不当表现为借口,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表面理由诸如“汉少帝无君王之相”等颇为牵强,董卓真实目的其实是依托抚养刘协长大的董太后——一位河间人,虽姓董但无血缘关系。
董卓进京后迅速与董太后建立关系,声称同族,从而借助董太后的权势和拥立汉献帝的功劳,成功跻身外戚大将军。
董卓的这番算盘令士族集团极为愤怒。眼看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在十常侍之乱中相互消耗,士族集团正欲掌控朝政,却被董卓横插一刀,这让他们十分难堪。于是,袁绍才会感叹:“天下健儿,岂唯董公?”
董卓当然明白士族集团的势力,也知道必须安抚他们,于是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等职位。
不过,董卓的这些让步依然满足不了士族的贪欲,他们要的远不止几个太守、州牧的头衔,而是掌控整个汉朝朝政。
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并非真正为恢复汉室,而是袁绍为笼络士族所采取的政治手段。袁绍希望通过战争检验谁忠于汉室,谁忠于自己,同时为另立新汉朝做准备。
否则,他何以亲自参加这场浩大的“讨董卓”战役?
幸亏刘虞头脑清醒,不愿沦为袁绍的傀儡,袁绍分裂汉朝的阴谋才未得逞。
但这场闹剧般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让曹操看清了袁绍的真面目,曹操于是离开袁绍,自立门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曹操的身世颇为复杂。
从出身来看,他应属于宦官集团,但从政治站队角度看,他又偏向士族集团。
在西园八校尉中,唯独曹操的立场最为摇摆,既出身宦官集团,又与袁绍关系密切;既参与诛杀宦官集团行动,又与董卓关系不浅,几方势力间都能左右逢源。
这样的人往往同时获得各方认可,却难以赢得完全信任。故曹操在逃离洛阳前处境颇为尴尬。
“讨董卓”失败后,曹操无处可去,幸得陈宫相助。
陈宫在曹操流落他乡时甘愿作保人,促使东郡士族接纳了曹操。
当然,这背后也有代价,虽史书未明说,但很可能曹操需委任东郡士族掌管地方政务。
如果这些士族官员具备管理能力,问题不大。但东汉末期的“孝廉”制度早已腐败不堪,“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官员如何治理地方可想而知。
但曹操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然而,曹操在东郡站稳脚跟后,态度陡变,开始裁撤士族官员,引发了东郡士族的激烈反抗。
陈宫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一边是他极力推荐曹操,另一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