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我们能共同探讨古今中外的历史脉络,纵观世界的局势。君子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学习与交友而已。
在研究近代史时,有一个人物是我们无法避而不谈的,他就是陈炯明。今天,我特别准备了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一下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恩怨情仇。
陈炯明(1878年-1933年),他出生于广东海丰,是同盟会和国民党在广东地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在辛亥革命期间积极在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后来成为广东副都督、代都督。在护法时期,他担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和内务部长等重要职务,长时间掌握着广东的军政大权,后来成为了地方的军阀,成为反对孙中山北伐和革命的主要敌人之一。
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主要矛盾体现如下: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火车站,举国震惊。袁世凯试图消灭国民党的帝制阴谋开始浮出水面。此时,孙中山正在日本访问,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回上海,主张立即出兵讨伐袁世凯,并向当时任广东副都督、掌握兵权的陈炯明发出了密电,请他做好出兵准备。
然而,陈炯明却以“内部不一致、实力薄弱”为借口拒绝了孙中山的请求。袁世凯老奸巨猾,由于对广东控制有限,无法直接出兵,同时他也知道陈炯明与当时的广东都督胡汉民不合,因此采取了威逼与诱惑的手段,逐渐分化瓦解。
6月14日,袁世凯宣布撤销胡汉民的都督职务,同时也撤掉了国民党人士如江西都督李烈钧和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任命陈炯明为新的广东都督。为了借机讨伐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主张让陈炯明结合任职和讨袁的两方面。随后,孙中山于6月中旬抵达澳门,找陈炯明以巡视为名在军舰上见面,苦心劝说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以讨伐袁世凯。但陈还是犹豫不决。
与此同时,黄兴从上海一连给陈炯明发了三封电报,催促他“就职讨袁”。第三封电报中严厉指出,“如果再不接任都督,独立讨袁,党人将不能相谅。”正当此时,袁世凯通过他的秘书长梁士诒向陈炯明传达了:若在三天内不接任都督,中央将在一周后更换新的都督龙济光。陈炯明最终无奈于7月8日就任广东都督,但仍然不敢宣布广东独立讨袁,向孙中山回电,称“广东兵力薄弱,不能主动出击”。
实际上,当时的广东在南方各省中,国民党是实力最强的,陈炯明手下拥有两师一旅的正规军,外加警卫部队和地方兵力等。这显然成为他反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借口之一。
在紧接着的几天内,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的湖口首度宣布独立讨袁,揭开了讨袁战争的序幕。7月15日,黄兴又在南京同样举起讨袁的旗帜。就在这一天,陈炯明依然向袁世凯发电,试图调停“北赣两军冲突”,希望袁明确表态,以免引发更大的冲突,对袁充满幻想和信任。
直到7月18日,陈炯明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被迫宣布广东独立讨袁。他在一次省会议上发表了表面冠冕堂皇的“讨袁”发言,借机自我标榜,抹黑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同时,袁世凯通过梁士诒、黄土龙贿赂陈炯明的手下主要将领,导致陈炯明的军队哗变。
7月30日,龙济光的军队出发至梧州,陈炯明在西江的防线便不战自亡。8月4日,陈手下的第二师师长苏慎初宣布取消广东独立,炮击都督府,自立为广东都督。陈炯明闻之,十分惊慌,携带巨款逃到了广州的石室天主教堂,在法国神父的庇护下乘坐法国炮舰逃往香港,之后转赴新加坡。
苏慎初只当了三天都督,便被手下推翻;而独立旅旅长张我权继任,又做了两三天也下台。至11日,龙济光的部队在广州几乎没有抵抗顺利占领了该地,由此广东的“讨袁”运动彻底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总结教训,重振革命精神,于1914年6月22日在东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继续高举讨袁的旗帜。在这一时期,身在南洋的陈炯明却拒绝了孙中山多次发来的函件,劝他加入党组织。他以东道主自居,联合一批人,组建了“中华水利促成社”,在南洋开展活动。陈炯明的行为让中华革命党在海外的宣传与发展变得异常艰难,也使海外华侨对革命产生了若干混乱的思想。孙中山无奈之下多次派遣干部到南洋进行宣传反击,而此时的陈炯明又向袁世凯发函,表示愿意招募义勇兵为其提供外交上的支持。
实际上,陈炯明此时与袁世凯已经意气相投,站到了反对孙中山的同一条战线上。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自称皇帝。两天后,蔡锷、唐继尧和李烈钧在云南组成护国军,发起护国讨袁运动,向川、湘、粤三省进军,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联合讨袁运动。见此,陈炯明判断袁世凯已去,回到了广东东江一带,组成“讨逆共和军”,参与到讨袁活动中。然而,他与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在广东的讨袁活动依然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尽管如此,陈炯明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其他方面的讨袁努力,打击了河南的龙济光继续在广东的统治。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反袁的愤怒潮中去世,黎元洪接任总统,段祺瑞成为国务总理。然而,北京的政权依然落在北洋军阀手中,而广东则陷入了桂系军阀的统治之中。陈炯明率领起义军进入惠州后,立即宣布拥护中央,声明军人拥兵自重是对国家的弊端,并自愿将其起义军交由中央改编。
北京政府对此表示欢迎,并派张天骥来惠州改编这支军队,并指挥编为20营,分驻东江各地。陈炯明交出军队后,于1917年1月6日上京觐见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受到黎与段的欣赏。1月19日,黎元洪授予他“定威将军”的封号,意在安抚与酬劳,然而此职位不过是一个空头衔,并没有实际职权。
在失望之余,陈炯明借国家议会补选的契机,拟竞选粤省议员,但胡汉民、冯自由和黄伯耀等人均已捷足先登,最终落空。无奈之下,他只能趁机游历山西及东三省。返回粤后,他与桂系广东督军陈炳焜关系密切,成为高等顾问。
7月6日,孙中山乘船南下广东护法,陈炯明此时前往上海,经历了多次挫折后,终于选择投靠了孙中山,表达了“竭诚拥护”的态度。孙中山对于他的回归不予追究,并考虑到他在粤地的影响力,遂邀请他共同南下护法。因此,孙中山的随行团队不仅有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炳麟和许崇智等人,还有陈炯明。
这是陈炯明再次投身于孙中山护法的旗帜之下,与孙中山合作。孙中山南下广东后,被非常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这是他第一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并与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展开对抗,但当时孙中山实力薄弱,急需建立一支效忠自己的陆军。
此时,第二次南北战争在湖南战场陷入僵局,北洋军阀的主战派从福建进攻潮汕,粤地变得岌岌可危。孙中山便派人同省长朱庆澜协商,征调20营粤籍军队,由陈炯明指挥,前往“援闽”,朱庆澜也表示同意。12月2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直接掌握军队。
然而,陈炯明在掌握军队后却对孙中山表现出不尊重。1918年1月12日,陈炯明在广州东较场举行援闽誓师,发布了一份针对北洋军阀的战斗宣言。但在这份宣言中,他没有提及革命领袖孙中山和当时担任军政府大元帅的角色,反而借机自我抬高,把他在“二次革命”中选择逃避的角色美化成了讨袁的英雄。
接着,陈炯明率军屯驻粤东,进行整顿与补充,同时兼任惠潮梅地区的军务督办,把部队扩充至五个支队和两个预备队,约1万余人。但他却迟迟不敢向前推进。为此,孙中山于2月至4月间多次电函陈炯明,催促他尽快进攻,以便争取主动。
5月26日,孙中山在离粤赴沪途中,特意前往三河坝粤军总司令部,与陈炯明及其他将领会晤,详细巡视粤军攻闽的部署,力劝其出征。然而,经过多次催促后,陈炯明最后还是决心出征。全军在孙中山的革命旗帜下,士兵们勇敢作战,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个月的鏖战,终于战胜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了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初步扎下脚跟。
此时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已控制了北京政府,与直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皖系主战,直系主和。直系与桂系联手,主张“和平统一”,在北方对抗皖系主战派,而在南方则试图扳倒孙中山。为应对直、桂的联合,皖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与陈炯明的粤军达成停战协议,并在1919年6月签署划界协议,这为粤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粤军利用停战机遇争取扩编整训,兵员增长至2万余人,分成两个军。陈炯明担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邓仲元则负责总部参谋,但此时两军间的矛盾已经逐渐显露。第一军驻扎在漳州、龙岩等地,战力较强,部属多为陈的亲信及家族兄弟,然而第二军驻扎在汀州,力量较弱,却坚定支持孙中山。这时,和平的裂痕已然成型,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分歧也悄然浮现。
1920年8月12日,陈炯明的粤军奉孙中山之命回师广东,成功打败了盘踞的桂系军阀。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5月5日,孙中山正式就任大总统,而在6月20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负责讨伐桂系军阀。这场战斗历时三个多月,最终彻底覆灭了桂系军阀,并将广西纳入了孙中山的广州政府控制之下。
但陈炯明在回到广东后,逐渐反对孙中山在广东建立正式的政府和出任总统,并与北南军阀暗中勾结,想方设法破坏孙中山的北伐。不惜以反革命武装叛变的方式,伺机而动。在北伐军进驻江西省境内时,陈炯明秘密命令叶举率领他在广西的军队,约50余营“陈家军”,于1922年5月18日进驻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设立总指挥部于白云山的郑仙祠,并于5月20日通过叶举以电文要求孙中山恢复他作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职务,并要孙中山罢免胡汉民,孙中山则毫不留情地拒绝。
经过汪精卫、马君武等人的周旋,孙中山于5月29日任命陈炯明为“督办两广军务”,而陈仍然不肯服从。叶举一族盘踞广州后,开始向财政部闹索饷风潮。孙中山为了安定后方人心,于6月1日从韶关返回广州,亲自与“陈家军”领导会面,试图以大义劝说他们撤离广州,但都遭到拒绝。甚至在孙中山设宴以示诚意时,他们也未出席,令孙中山感到非常无奈。
6月12日,孙中山在财政厅召开记者招待会,愤怒斥责“陈家军”的种种行为。而当时在广州的“陈家军”约有2.5万人,可与孙中山指挥的警卫队的900人相比,实在势均力敌。此时,直系军阀也加紧与陈炯明勾结,明里暗里联手对抗孙中山。6月1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以“恢复法统”为名,暗中指使旧国会议长王家襄在天津召集部分滞留北方的议员开会,通过驱逐北京政府的总统徐世昌下台,并力求将南方的孙中山也同时赶下台,以实现所谓“全国统一”。
曹锟、吴佩孚与陈炯明见孙中山不肯下台,阴谋未遂,于是加紧以武力推翻孙中山。6月13日,正当北伐军攻占赣州之际,陈炯明密令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