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超过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规律:任何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与经济繁荣的引导地区,往往有两个共同特征:要么已经强大到没有任何敌人要担心;要么强大到能够主动对他国采取行动,而其他势力则难以冒然挑衅。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只有在强大到暂时没有任何对手时,才有可能实现技术革命。以英国为例,在蒸汽革命前夕,英国通过与荷兰、西班牙、法国的海上战争和全球殖民扩张,迅速击败了这些主要竞争对手,最终建立起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殖民帝国。英国通过将庞大殖民地的财富集中到本国,最终引发了从传统手工业向蒸汽机械化的大规模转变。
再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主要发生在一战前夕的德国。那个时期,德国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周边的对手都在一场场战争中接受了教训,甚至强大的法国在战争中也被迫割地赔款。这一时期,全球似乎没有其他国家敢于侵犯德国的领土,而德国急于通过新的技术超越当时的老牌强国——英国,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尽管其特征不如前两次那么明显,却以原子能、计算机及新材料等科技进步为象征,并且这一波浪潮的引领者自然是经历了全面胜利的美国。此时,全球的经济中心也首次从西欧转移到了北美。冷战时期,美国本土唯一面临的威胁就是核武器,这一切也归根结底是技术发展的成果。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虽然口头上以及形式上还有威胁的存在,却并没有真的爆发过任何核冲突。在冷战结束后的时期,全球的经济繁荣则明显转向东亚,部分原因是东亚在此阶段并没有经历热战,得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发展和技术突破上。因此,未来最有可能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引领人类技术进步与生活水平提升的,东亚无疑是领衔者。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四次工业革命的规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下正在进行的欧洲重型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整个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如果这场战争持续增长,若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冲突,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整个欧洲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都失去竞争的优势。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得出的严重负面预测。英国的衰落及最终可能的分崩离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此外,英国在脱欧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去工业化,对其曾经的引领能力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真正能够代表欧洲未来的势力依然是德法联盟。然而,法国当前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结构变化,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势必会朝着内战的方向发展。最终,欧洲的繁荣中心只能寄希望于德国。可如今正在进行的战争,正让德国在经历了近八十年和平之后,第一次意识到再次沦为战火之地的风险。若发起战争的一方取得胜利,波兰和立陶宛很可能便成为新的战场,德国必然难以避免卷入其中;而若战争的结果相反,乌拉尔山两侧的局势就将陷入混乱,波立乌或将崛起为新的区域联盟,届时德国只能退居一旁。综上所述,无论结果如何,德国的外部环境都将恶化,资本与人才势必会大幅流失。未来五十年,整个欧洲的发展前景将愈发暗淡,局势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