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前往北京,亲自登上了庄严的天安门,并有幸获得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毛主席与他讨论了许多事情。随着这则消息的传播,各种猜测和传言也如野火般蔓延开来。有些人甚至开始传言,中央有意任命许世友为总参谋长。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自从罗瑞卿离任后,中央尚未正式任命新一任的总参谋长,杨成武一直只是暂时代理这一职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世友作为毛主席的亲信和深受信赖的开国上将,担任总参谋长似乎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许世友本人听到这一传闻后,显得十分轻描淡写,他淡然说道:“让我当总参谋长,我宁可跳长江。”显然,他对这一职位并不感兴趣,也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许世友深知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他擅长的是冲锋陷阵,是那种具有强烈战斗力的猛将,而不是负责统筹大局、管理庞大军务的总参谋部领导。对他来说,这样的角色并不合适。
既然自己不适合担任总参谋长,许世友便向中央推荐了两位年轻且充满潜力的将领。他认为他们都具备胜任这一职务的能力。这两位推荐人究竟是谁,他们真的适合担任总参谋长吗?
第一位是皮定均,来自安徽金寨,和许世友一样,出身大别山,也同样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与许世友这位资深的老将相比,皮定均无疑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少壮派。那时他年仅53岁,正值事业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皮定均曾在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多年,这一段时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作为中原突围的英雄,皮定均一直受到毛主席的深厚信任,是毛主席亲自提拔的爱将之一。1955年,皮定均被评为少将,然而毛主席亲自为他加薪,直接晋升为中将。1969年,皮定均也进入了大军区的领导层,担任了一个大军区司令员的职务。虽然他在1976年去世时依旧未曾升任总参谋长,但他在地方上的贡献与影响不可小觑。
第二位是秦基伟,湖北红安人,也是大别山的英雄人物,红四方面军的老将之一。自1957年起,秦基伟便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员,并在昆明军区一带积累了多年治理经验。到了1967年,秦基伟也正处于53岁的年纪,正是事业的巅峰时刻。他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也具备了足够的军事才能。许世友认为,像秦基伟这样的将领完全可以胜任总参谋长一职。然而,秦基伟的仕途并未如许世友所愿。虽然他在后来担任了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的司令员,但最终没有担任总参谋长。直到1988年,他才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虽然许世友力荐的这两位将领,都在军界有着极高的声望和成就,但他们最终都未能担任总参谋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们的晋升呢?
首先,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为有限。皮定均和秦基伟,以及许世友,都来自红四方面军,许多将领自年轻时便投身革命,参加了无数战斗,极少有时间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由于总参谋长这一职务不仅要求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还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文书工作、与政府的协调,文化水平自然成为了制约他们晋升的重要因素。
其次,许世友、皮定均和秦基伟都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们的优势在于带兵打仗,而非担任指挥调度等枯燥的后勤工作。许世友曾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将领更擅长的是在疆场上镇守四方,保家卫国,而不是坐镇在总参谋部,进行一些文官式的管理与谋略。将他们置于总参谋长的位置,可能会抑制他们的优势。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历史的传统。皮定均、秦基伟和许世友都出自红四方面军,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总参谋长的基本上都是中央红军的将领。像黄克诚、罗瑞卿、黄永胜,甚至后来担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都是中央红军的成员。这种传统和格局难以打破,而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即使再有能力,也难以突破这一历史惯例。
因此,虽然许世友曾推举过皮定均和秦基伟这两位极具才华的将领,他们最终未能成为总参谋长,实属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