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陆逊成功击败了被尊称为“汉昭烈帝”的刘备;而在石亭之战,他又大破曹魏十万精兵,为孙吴奠定了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凭借这些辉煌的战绩,陆逊赢得了孙权极高的信任与重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晚年的陆逊与孙权之间却渐生矛盾,最终因愤恚和忧郁而郁郁而终。
至今,关于陆逊与孙权反目成仇的原因,流传着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孙权认为陆逊对其统治构成了威胁;二是淮泗集团与江东世家的势力斗争,导致陆逊被牵连其中。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对此,专家学者普遍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权逼死陆逊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害怕陆逊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第二种则指出,孙权偏爱重用淮泗集团成员,不愿江东世家势力过度膨胀,而陆逊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成为被削弱的目标;第三种看法强调,陆逊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他的政治理念与孙权主张的法治存在较大分歧。这三方面矛盾最终导致了孙权和陆逊君臣关系的“渐不克终”。
不过,从《世说新语·赏誉》中的记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以及《三国志·陆逊传》中“逊忠诚恳至,忧国忘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来看,陆家以“忠”闻名天下,孙权并不认为陆逊是威胁自己统治的敌人。关于孙权偏重淮泗集团、打击江东大族的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淮泗集团首领张昭多年无法拜相,就是因为孙权多次拒绝重用,这又怎能说明孙权就偏向淮泗集团呢?孙权的用人原则与曹操相似,未曾明显偏袒任何地域势力。
孙权曾赞誉陆逊“有超世之功,怀文武之才”,不是一句两句的谗言就能动摇他的信任。两人最终反目,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他们在政治理念和军事战略上的深刻分歧。
首先,尽管孙权信任陆逊,但他们并未在战略主张上达成共识。公元226年冬十月,陆逊在武昌上书孙权,提出“施德缓行”,并批评孙权“重用奸佞小臣,堵塞言路”,这不仅是陆逊一人的意见,而是与张昭、诸葛锦、顾雍等士大夫的共同看法。孙权表面答应采纳建议,内心却并不以为然。后来,孙权坚持继续发兵远征,陆逊则坚决反对。
军事上,孙吴政权虽然割据江东一隅,孙权却不甘心局限于此,怀抱统一全国的帝王雄心,频繁发动对外战争。作为江东大族领袖的陆逊,内心并不支持这种扩张策略,主张先保全江东,联合蜀汉共同抗曹。正是这种在德政理念和军事战略上的深刻分歧,使两人矛盾激化,难以调和。
导致陆逊最终被逼死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卷入了孙吴“二宫之争”。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立继孙和为太子,但对四子鲁王孙霸宠爱有加,造就了孙霸争夺皇位的可能。陆逊身为上大将军兼丞相,不能对这攸关国家根本的继承大事坐视不理,他上疏劝谏,强调太子是正统,要求对鲁王孙霸有所制衡,以保上下安宁。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是臣子们的“禁区”,轻易干涉必招杀身之祸。
孙权看到朝中大臣分裂为太子党与鲁王党,担忧局势恶化,便对支持太子的官员进行严厉打击。丞相顾雍之子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他乡;骠骑将军朱据、张昭之子张承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入狱;太子太傅吾粲被杀,张纯遭弃市处死。陆逊虽多次派人责令停手,但最终郁郁而终。
数年后,孙权见到陆逊之子陆抗,泪流满面,感慨自己曾听信谗言,误解了陆逊的忠诚,也表达了歉意。
综上所述,孙权逼死陆逊的原因逐渐清晰:陆逊虽忠于孙权和孙吴政权,但二人在政治理念和军事战略上存在分歧。陆逊将改革希望寄托在孙权继承人身上,触动了君权根基。为维护家族统治,孙权只能下此狠手。陆逊之死,使孙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进一步紧张,也成为孙吴政权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陆逊的死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悲剧,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 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82-88. DOI:10.19411/j.cnki.1007-7030.2005.01.015.
[2] 沈华. 论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之演变——兼析陆逊之死[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