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朝的开元盛世像绚丽的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眼前,盛大的繁华几乎让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然而,随着繁荣的背后,一场潜伏的危机悄然降临。唐玄宗发现,国家的财政收入竟然连年缩水,维持基本的开支都显得捉襟见肘,这一切让他震惊不已。就算是盛世王朝,怎会陷入如此困境?难道是他个人的奢华消费让国家陷入困境?
唐玄宗皱了皱眉,心中暗自有些烦躁:别再胡说了。那时他可不是沉迷享乐,而是处于锐意进取的开元九年,还是一位精明的明君。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答案并不复杂——“逃户”问题。
“逃户”指的是那些逃离户籍管理的贫民和流民。随着大量流民的涌入,唐朝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体制逐渐失去了依赖的基础,导致财政渐渐陷入困境。唐玄宗更是难以理解:那些流民不但失去了土地和房产,连任何固定资产也没得继承。难道这就是大唐百姓的命运?
人们的处境并不如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早已将能够出售的东西变卖殆尽。剩下的,仅是几张空荡荡的嘴巴和讨饭的碗,若是官府想讨论征税,得先确保这些流民有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盛世王朝竟然会出现这种局面,似乎难以让人信服。实则不然,早在唐高宗时期,逃户现象便悄然出现,而到了唐玄宗开元中期,已发展成了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土地资源的紧张。
唐朝初期,由于人口稀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唐帝国实施了王田制度,使得大量土地得以分配。随着人口暴增,土地需求量急剧上升,原本公有土地的配给制度开始难以为继。于是,土地的公有制逐渐向私有化转变,土地买卖被合法化。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地方豪强趁机囤积大量土地,形成了严重的流民潮。那些权贵豪族则巧妙地与官府勾结,将兼并土地悄悄隐匿起来。
随着可征税和可征役的对象逐渐稀少,官府不得不将税收和徭役的重担加压到剩余的百姓身上,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形成。历史上曾记载,某些地区的逃户比例竟高达50%,这一现象在当时简直令人震惊。
逃户是如何生存的呢?部分人机敏聪慧,逃入深山老林,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另一部分则成为豪族的佃农,勉力维生;最为危险的是那些完全沦为流民的人,他们为了生存只能依赖乞讨。这部分人流动性极大,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蛊惑,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民变。理论上,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土地矛盾的加剧,在开元盛世出现逃户问题一点也不奇怪。
这一问题无解,几乎成了一个死结。正当唐玄宗为此焦头烂额时,一位八品的监察御史宇文融上书提议“检括逃户,增加税赋”。尽管宇文融并非第一个提出这一建议的人,但他凭借极高的行政才能,仅用了十二天便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执行方案。唐玄宗对这个方案十分欣赏,当即任命宇文融为从六品兵部员外郎,授予“括地使”之职,负责此项工作。
宇文融展现了极高的组织才能,迅速选拔了29名“劝农判官”,派往各州县开展工作,重点着手五个方面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三年内,唐朝新增了近百万户的纳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了10%。可以说,宇文融为唐朝财政的恢复和盛世的延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改革也遭遇了激烈的反击。
地方的豪强和官员纷纷上书攻击宇文融,声称他为了树立个人功绩,虚报了大量原居民为逃户,实际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甚至有言论称,逃户现象自古有之,不必大动干戈。更令人不快的是,宇文融与宰相张说之间有私人恩怨,导致他提交的许多议案都被无情否决。
面对不公的打压,宇文融愤然反击,他联合同样被张说打压的崔隐甫、李林甫等人,共同上书弹劾张说。唐玄宗为顾及面子,最终将张说罢免。然而,宇文融并未就此罢休,继续打击张说的余党,引起了唐玄宗的极大不满。最终,宇文融被贬为魏州刺史。此后,他被调任河北道宣抚使,期间他主持了疏通黄河九河故道、开垦良田种植水稻等工程,为唐朝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然而,在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再次试图任命宇文融为宰相,但在一百天内,他又被捕入狱,并最终被贬为汝州刺史。在贬职的过程中,宇文融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最终死于流放途中。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一手改变唐朝财政命运的功臣,却在史书中被诋毁为“幸人”、“括户取媚”,甚至被指为导致“征利而国危”的罪人。
宇文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他呢?首先,他在经济改革方面的贡献无可否认。史书对他的恶劣评价令人不齿,传统文化一直不愿意过多谈论“利益”问题,甚至将其视为小人行为,这无疑对历史有很大的误导。
从历史上看,“兴利”之臣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像和珅那样的官员,他们的“兴利”实际上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损害的是百姓与国家;另一类是管仲、张居正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兴利”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真正造福了社会。显然,宇文融在土地、税赋改革方面,所带来的益处更多是国家和百姓的,而非他个人。尽管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官员的弄虚作假,但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难以避免,不应全盘责怪宇文融。
宇文融伤害的,恰恰是那些土地兼并的豪强贵族,他们的私田被揭露,导致他们拼命诋毁宇文融。至于裴耀卿,他的改革并没有对任何利益集团产生冲击,却也被误解为“媚上”,这对于历史的公正性无疑是一种讽刺。
宇文融与张说之间的派系斗争复杂且充满了争议,但不能简单地以黑白对立来看待。两人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最终都导致了唐朝朝廷的动荡。宇文融虽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但也可理解为他被逼无奈的反应,同时也反映出他在性格上的缺陷。
最后,宇文融确实有受贿、贪污的行为,这也是他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他的儿子因为受贿事件卷入其中,自己也因贪污船运费而受到惩处。高位之人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一不小心便会堕入深渊。
宇文融的死令人遗憾,但也让人深思。若他没有卷入朝堂之争,或许他本可以为唐朝的未来做出更多贡献。而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更应该为自己的决策负责,毕竟他才是最终的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