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中世纪常被描述为光明与黑暗交织的时代。这里的“黑暗”代表着在困顿与压抑中孕育的希望,而“光明”则象征着黑暗之后的黎明,它将带给人们恒久的变化。例如,文艺复兴的思想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这个时期虽然充满了宗教禁锢和封建压迫,但它却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铺平了道路。人们未曾预见到的是,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竟能对社会风俗及个人习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宗教对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影响:首先,教义认为神是创造万物的唯一主宰,所有人都应敬神、爱神。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都必须遵循神所设的规则与礼仪。然而,实际上这些礼仪的背后往往是教皇为了维护宗教权威而设定的规则。换言之,教皇是神的代理人,其权威不容质疑。在那个时代,由于思想被深深禁锢,普通民众无法摆脱对神与教皇之间联系的认知误区。在服饰上,这种信仰的体现就是对身体的遮掩,任何暴露的衣着都被视为对神的不敬和亵渎。
其次,衣物的款式从原始的平面设计逐渐过渡到追求立体感。中世纪的服装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的宽松服饰,但随着基督教神权的强势介入,宽松的服饰逐渐被更为紧身的服装所取代。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在“罗马时期”和“哥特时期”之间。“罗马时期”见证了北方的日耳曼文化与南方罗马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尤其在服饰方面,日耳曼人的紧身服装逐渐融入了古罗马的宽松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哥特时期”则更为强调女装的上下对比,衣物从袖根到下摆开始加入三角形的布料,形成了如今所见的菱形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服饰的立体感。
再者,时代对肉体的抑制性态度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世纪,人的身体被视为神圣的,但却被要求尽量抑制肉体的自然需求,尤其是排泄。在那个时期,贵妇们的排泄活动非常隐秘,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因为排泄被看作是低级的动物行为,不符合神圣的形象。没有专门的厕所设施,街道上普遍污秽不堪,污水横流,市民对此早已习惯,认为这是自然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上层贵族依然需要面对排泄的尴尬。在中世纪的服饰结构下,贵族女性的服装层层叠叠,排泄时极为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站立排泄方式,需要在仆人的协助下,站在墙边,衣物一一解开,尽可能避免弄脏衣裙。尽管如此,长期如此,裙子下摆的位置难免沾染排泄物。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水会让身体更脏,所以清洁变得更为困难。为了掩盖身体的异味,贵族们开始大量使用香水,香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标志。甚至有传言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洗脸,而是用香水浸泡的毛巾擦拭脸部,而非清水。香水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负担得起。
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19世纪公共卫生的崛起,欧洲的卫生状况才有所改善。直到那个时候,洗手、清洁身体等卫生习惯才开始逐渐被提倡,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类似的卫生口号如“饭前便后洗手”也开始得到广泛推广。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国的公共厕所并非免费的,而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能使用。如今,我们所享受的公共厕所免费使用的便利,实际上是由两位历史人物推动的。若没有这些改革,今天的公共场所或许仍然会留下那些古老的污秽痕迹。
将中世纪的欧洲与现代欧洲做对比,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变得尤为明显。从路易十四的香水使用,到19世纪的卫生教育,再到今天的公共厕所设施,都反映出社会对健康与卫生认知的逐步提升。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善了公共卫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