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不仅自封为丞相,还凭借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北方。在这段历史时期,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名将贤臣云集。尽管曹操以爱才著称,并且其势力在众多群雄中最为强大,依旧有一些卓越的人才选择了投身刘备、孙权等其他主公麾下。即便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之时,仍然有三位名将选择了从强大的曹魏投向相对弱小的蜀汉,其中一位甚至将昔日家族被曹魏所仇杀的往事抛诸脑后。此三人便是姜维、王平和夏侯霸。
建兴五年(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尽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形势大好,但由于参军马谡失误,导致街亭失守,整个北伐战局一度崩溃,最终诸葛亮不得不选择撤军。然而,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并非完全没有成果,他成功招降了姜维,这位后来成为蜀汉政权中流砥柱的人才。
姜维,生于建安七年(202年)的天水郡冀县。其父姜冏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英勇战死,姜维因此被赐官中郎并任命为参军。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心怀二心,将他软禁在城外,导致姜维不满,并最终投降蜀汉。诸葛亮得知姜维投降,欣喜异常,他在给张裔和蒋琬的信中称赞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姜维的加入无疑为蜀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当时人才逐渐枯竭的蜀汉政权来说,姜维的到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补充。
诸葛亮去世后,接替他大权的蒋琬和费祎深感自身才能不足,他们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不敢贸然发动北伐,避免加速蜀汉的灭亡。与他们相比,姜维则始终主张主动出击,力求突破困局,然而由于不断受到制约,他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费祎遇刺去世后,姜维终于升任大将军,开始掌握蜀汉兵权。在战场上,姜维与曹魏的名将郭淮、邓艾等多次交手,虽有胜负,但始终未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连年的征战没有带来显著的战果,这使得姜维在朝中遭遇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奸臣黄皓也一直在幕后图谋支持他人,取而代之。由于局势的紧张和对朝廷的担忧,姜维甚至长期驻扎在外,不敢返回成都。景耀六年(263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大举南下,姜维在剑阁阻击钟会的主力时,凭借地利成功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但邓艾却巧妙地绕道阴平,直指成都。最终,刘禅不得不投降魏国。
尽管蜀汉灭亡,但姜维并未放弃,他尝试通过挑唆钟会发动叛乱来扰乱局势,试图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可惜,钟会的叛乱很快被平定,姜维也在混乱中战死。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虽有争议,但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坚韧的气节以及为国付出的努力,依然值得后人铭记与称道。
另一个从曹魏投降蜀汉的名将是王平。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朴胡等部族首领率众归附曹魏,王平便是其中一员。四年后,刘备征战汉中,王平作为校尉参战,在失败后投降了刘备,并被封为牙门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担任参军马谡的先锋,他曾劝说马谡不要在山顶扎营,但马谡未曾采纳,结果因失守街亭被处决。王平因事前的劝告以及事后带领部队成功撤退,获得了诸葛亮的重用,随后被任命为新任参军,并升职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王平历任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等职。他曾以不足三万的兵力成功抵挡住曹魏十余万兵马,捍卫了汉中的安全。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在任上去世。尽管他目不识丁,但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王平成为了蜀汉中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领。
最后是夏侯霸,他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次子。夏侯渊在镇守汉中时被蜀汉名将黄忠斩杀,夏侯霸深感仇恨,立志为父报仇。凭借父亲的威望,夏侯霸受到曹魏高层,特别是曹真、曹爽的重用。正始五年(244年),曹芳任命夏侯霸为讨蜀护军,封博昌亭侯,随后改封征蜀护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夏侯霸在郭淮的指挥下多次与姜维交手,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
然而,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除去大将军曹爽,自己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为了避免被司马懿清算,夏侯霸放下了对蜀汉的仇恨,南下投奔刘备阵营,并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此后,他多次随姜维北伐,直至死后,因为“远来归国”的事迹,得到了魏国的赐谥。
综上所述,尽管蜀汉相比曹魏显得弱小,依然有许多曹魏的优秀将领选择了投奔蜀汉。这些将领的投降,或因遭遇排挤,或因兵败投降,或是迫于形势求自保。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展现出了超越蜀汉本土将领的军事才华,足以证明蜀汉后期的确面临了极大的人员短缺困境,甚至连最为出色的将领,也不得不来自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