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在长春以伪满皇帝的身份统治时,曾特别邀请一位著名的御厨——唐克明。这位厨师出身于天津,自小便跟随北京紫禁城的御厨梁忠学习了七年手艺,获得了深厚的厨艺底蕴,擅长制作满汉全席。唐克明后来一直定居在沈阳,直到80年代,他被邀请到北京的颐和园听鹂馆餐厅担任顾问,继续传承宫廷菜肴的精髓。
唐克明出生于1903年的扬州,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和哥哥一起到天津谋生,十三岁时便进入一家大饭庄做学徒。那时的厨房工作分为“灶案尾”三大部分,其中“灶”是掌勺炒菜,“案”分为水案和面案,主要是切菜和做面点,而“尾”则负责凉菜和冷拼。学徒通常从“尾”开始,学习雕刻萝卜、土豆、摆拼盘等基础技艺,逐渐过渡到切菜、切肉、做面食,最终才能掌勺做热菜。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唐克明也终于能独立掌控大灶。
这家饭庄的掌灶大厨叫梁忠,他曾在紫禁城的御膳房工作,侍奉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当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梁忠带着自己的技艺逃离北京,落脚在天津。唐克明跟随梁忠学习了七年,梁忠认为唐克明极具天赋,便将自己在紫禁城学到的宫廷烹饪技艺、规则与秘笈传授给了他。
御膳房是一个繁忙且复杂的部门,分为荤局、素局和点心局,每天不仅要准备早膳、午膳和晚膳,还需要为皇宫后宫的众多人员准备点心。皇帝的膳食不仅讲求营养和味道,每一顿饭都不能重样,且每餐要准备六十至七十道菜。即使是早膳,亦是丰盛至极,包含冰糖炖燕窝、鸭子粥、卤煮豆腐等。晚餐则有燕窝清蒸鸭、盐煎肉、东坡肉等传统美味。冬季的晚膳还要加上一桌热腾腾的火锅。
每逢皇帝大婚、千秋庆典、冬至、春节等重大节日,宫中会举行盛大的御宴,这也是御膳房最为忙碌的时刻。为了迎接这样的宴会,厨师们需要提前准备各种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宴席上,满汉全席的菜肴数不胜数,整整一百三十四道热菜、四十八道冷盘以及各式精致点心都必须提前准备好。宴席的主菜包括熊掌、猴头、燕窝和海参等四大经典名菜,所有美食被精心摆放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仪仗齐备,鼓乐激扬,皇亲贵族们沉浸在这场盛宴之中。
宫廷菜肴讲究精致、细腻,甚至要求在制作过程中保持极高的标准。例如,处理鸡茸、鱼泥时,厨师需将肉皮垫在木墩上,再用金属锤子将肉捣烂,确保食材纯净无杂质。许多菜肴还需要用特制的高汤来提味,而这种高汤由各种野味骨头和活鸡熬制而成,味道鲜美,极具深度。
唐克明深得梁忠的真传,二十岁时便正式出师。此后,他便用五年时间边做边学,研究全国各地的不同菜系,提升自己的技艺。尽管如此,他心里仍然有个遗憾——自己虽然学习了御厨的技术,却从未亲自为皇帝做过饭。正当他苦恼之时,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有人将他推荐到了长春伪满皇宫担任厨师。在面试时,唐克明亲手制作了几道拿手菜,并向溥仪介绍了许多宫廷菜肴的历史背景,溥仪对他非常满意,于是将他留在了身边。
50年代,唐克明定居沈阳,并在当地声名显赫。一次,周总理视察沈阳时,他被请为总理做饭。在餐后,总理得知唐克明曾为溥仪做过饭,便鼓励他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徒弟。于是,唐克明开始总结归纳“盛京满汉全席”的精髓,并将其传承下来。他还编写了一本《宫廷名菜与传说》,其中收录了四十多道宫廷菜肴,包含了如“红娘自配”、“鹤鹿同春”、“龙抱蛋”等经典菜品。
到了80年代,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餐厅开发宫廷菜肴,得知唐克明是唯一健在的御厨,便邀请他到北京担任顾问,传授宫廷菜的制作方法。后来,天津的厨师王天佐也曾向唐克明请教技艺,并将宫廷菜肴带回天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