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军,仅用了二十天便横扫河北,犹如游历一般,迅速穿越千里大地,甚至顺利渡过了黄河。此情此景,仿佛一群游客在进行无忧无虑的旅行,而河北的官军却似乎是热情的东道主,友善而宽容。看似双方关系和谐,彷佛并无战争的气氛,然而这背后的残酷事实却是河北几乎毫无抵抗,整个局面让人感到心酸。
唐朝官员们领着大唐的高额俸禄,却让安禄山的叛军轻松夺取了河北的广袤土地。当唐玄宗得知这一情况时,气愤至极,不禁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但这责怪归责怪,唐玄宗又怎能逃避自己当初的决定?倘若回溯历史,唐玄宗便不难发现,正是他当年在无视他人劝阻的情况下,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18万大军交给了安禄山,同时授予他河北采访使等职务,实质上等于将河北的行政大权、经济命脉拱手交给了叛军头领。
河北的腹地,几乎已经被安禄山吞噬,许久未有过战争的河北,民众和官员们习惯了安逸的日子,当叛军逼近时,才发现自己一无所备。唐玄宗固守自己乐观的信念,不愿听取前线急报,仍然固执地认为一切不过是流言而已。那时的河北,人人心安理得,丝毫没有想到,危机已经悄然逼近。
从武周到唐朝中期,河北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民众长期处于和平安定之中,很多官员甚至未曾接触过兵事。对于一支如此庞大的叛军进军,显然没有多少能担得起重任的将领能挺身而出,许多人心生恐惧,甚至在叛军进城之际,惊慌失措。
然而,唐玄宗的这番话,虽然表面上批评河北的无能,但却忽视了另一点:燕赵大地,历来英雄辈出,岂能说没有一位忠臣?河北的历史上,英雄人物并不在少数。于是,一位文弱书生意外地站了出来,他便是平原郡的太守颜真卿。
颜真卿,作为琅琊颜氏的后裔,身世显赫,且家族学风悠久。唐代儒学大家颜师古便是他的曾祖。颜真卿不仅书法才能出众,学问也同样深厚。他曾参加科举,先后中得“进士科”甲科与“博学文词秀逸科”,堪称学识渊博的“双博士”。即便如此,他的仕途并未如其才华一般顺利,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与当时权臣杨国忠结党营私。这导致他两度被排挤出京城,直至天宝十二年,44岁的他被任命为平原郡太守。
这位身处仕途低谷的中年书生,原本并未引起唐玄宗和安禄山的注意。然而,颜真卿身为一位忠诚的臣子,心中却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到任后不久,他便察觉到安禄山叛乱的苗头,深知事态严重,决定采取提前布局的方式防备叛乱。为了不让敌人察觉他的意图,他在表面上过着轻松的文人生活,邀请文人墨客聚会,纵情山水,饮酒作乐。然而,在背后,他为抵御即将到来的风暴做了三件事: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储备粮草,甚至招募壮丁和死士,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颜真卿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迅速集结了三千兵力,紧接着扩充到了万人之众。此时,颜真卿虽然处于地方守将的位置,但他早已准备好应对挑战。他毅然关上城门,置身事外,完全无视安禄山的征召命令。
安禄山对此十分惊讶:河北竟然有这样一位不服从命令的地方官员,单凭一个人,又能对抗多久?唐玄宗得知颜真卿的果敢举动后也感到震惊,但很快便认为:一个单薄的地方太守,能翻起什么大浪?
然而,颜真卿却用行动证明,正义本身便是最强大的武器。他登上城头,发表了激昂的演讲,情感与气节交织,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渐渐地,颜真卿的义旗吸引了周围郡县太守的响应,饶阳、济南、清河、景城等地的太守纷纷带领自己的部队加入,河北大地瞬间掀起了抵抗叛军的烈火。
安禄山并未过多关注这些起义军,他的战略重心依然在洛阳和长安,他并未意识到,颜真卿已悄然点燃了河北的反抗之火。天宝十四年12月12日,安禄山率军渡过黄河,并在短短六天后攻占了洛阳。此时,唐军溃不成军,士气低落。安禄山得意洋洋地将洛阳留守李憕等人的首级送给颜真卿,希望借此打击其士气。然而,颜真卿一眼就看出这些头颅并非李憕之物,便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使者的生命,独自默哀祭奠英雄。
颜真卿的不屈精神感染了更多的地方官员,像颜杲卿这样的亲戚也在此时加入了反叛行列。颜杲卿原本曾是安禄山的恩人,安禄山将他从一名小官员提拔为常山太守,然而,叛乱的爆发让颜杲卿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在收到颜真卿的书信后,他果断选择支持颜真卿,并和他一起展开了反叛计划。
颜杲卿在常山与叛军展开了剧烈的对抗,他巧妙地通过策划与安禄山的部队建立联系,诱使叛军重创。颜真卿和颜杲卿的联合行动,使得河北大地的义军势力逐渐壮大,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心理战术,迅速打破了安禄山的防线。随着叛军阵地接连崩溃,河北义军迅速占领了大量的郡县,并与唐朝朝廷的正规军形成了有效配合。
然而,尽管颜真卿一度显得信心满满,但他并未预料到朝廷增援迟缓,且因内忧外患,朝廷的军事焦点始终没有转向河北。很快,史思明叛军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面。史思明势如破竹,颜真卿所在的部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最终颜杲卿和一部分义军被俘。
历史的潮流总是难以抗拒,尽管如此,颜真卿的奋斗与牺牲,依然成为了河北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他为大唐坚守了一个多月,最终带领残兵撤退,投奔唐肃宗,然而河北的义旗却永远倒下了。
这场历时多年、惊心动魄的抵抗,表面上看是以失败告终,但却向世人昭示了河北的坚定与忠诚。若非唐玄宗的昏庸和战略失误,河北有可能成为唐朝扭转局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