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将军上厕所发现一群“蚂蚁”,当即下令:全军撤退,违令者斩
创始人
2025-09-19 22:31:58
0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往往一丝一毫的差错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回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从未缺少那些用兵如神、谋略非凡的将帅人物。

例如,家喻户晓的孙膑,他巧妙地减少军队炊事人数,制造出军队溃败的假象,成功引诱庞涓轻敌出兵,最终将其引入马陵之战的埋伏,导致庞涓自刎身亡。

再比如中学课本里广为传颂的曹刿,他深知士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故在齐军第三次击鼓后敌军士气下降,他再次击鼓鼓舞士气,最终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今天要讲的故事,和这些巧妙出奇制胜的战例类似,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发现一群“蚂蚁”后果断选择撤军,从而避免了一场惨重的损失。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赵良栋,生于明末清初的宁夏,明朝灭亡后归顺清廷,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他的军功卓著:镇压宁夏叛乱,率兵进军川渝,平定三藩之乱,屡立奇功。

尤其是在三藩之乱中的英勇表现,使他赢得了“河西四汉将”的美誉,成为清朝中不可忽视的军事栋梁。

然而,赵良栋性格耿直,晚年因得罪权贵遭到排挤,被降职后告老还乡,最终含恨病逝。他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康熙十二年爆发的三藩之乱。南方三大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不满康熙帝撤藩命令,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

这些藩王长期蔑视中央政权,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体系,早已蓄谋叛乱,南方又有许多明朝遗老响应,局势极为复杂,仅靠地方官兵难以应对。

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康熙帝,却表现出远超年龄的成熟稳重。他从成功平定鳌拜之乱开始,逐渐展现出帝王的威严与智慧。

面对内乱,他不慌不忙,调动中央兵力,特别重用汉人将领,这其中赵良栋便是关键一员。

那时朝廷兵力紧张,赵良栋被提拔为宁夏提督,但他并未因此自满,而是专心致志管理军务。

宁夏爆发兵变后,他亲自上京觐见康熙,提出“宽宥胁从”的治军策略,获得皇帝认可。

回任后,他严厉整顿军纪,迅速肃清了煽动叛乱的主谋,使宁夏的官兵纪律井然。

赵良栋胸怀大志,不甘在小地方终老,决意趁着南方战乱之机建功立业。

他以宁夏为起点,率军南下进入四川。凭借严明的军纪和顽强的作战精神,士兵们顶着叛军的箭火炮火坚决推进。

敌军被他的铁腕军风震慑,仓皇撤退,赵良栋仅用十天时间便攻占了成都。

此役后,康熙帝迅速提拔他为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赵良栋率军直指吴三桂的昆明大本营。

最终在桂花寺激战,叛军吴三桂孙子吴世璠饮恨自尽,云南被清军完全控制。

尽管身为武将,赵良栋细心谨慎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当军队行进至密树关,长途跋涉令士兵疲惫不堪,他决定扎营休整。

正当士兵们忙于安置辎重时,赵良栋因水土不服,独自来到一处僻静处小憩。

他在地上比划着兵阵,琢磨着战术之时,一群蚂蚁突然经过,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观察到这些蚂蚁拖着家口,似乎急于逃避什么,灵机一动,迅速回营下令撤兵。

当时忙着搭建营帐的士兵们看到将军气喘吁吁的模样颇感奇怪,但赵良栋随即命令将士撤除营帐,连同辎重一同迅速撤离。

疲惫的士兵们不理解,甚至有人坐地抱怨,但赵良栋却怒不可遏,拔剑喝令道:“立即撤退,违令者斩!”

军令如山,士兵们闻令如惊,立刻振作精神开始后撤。

撤走不久,暴雨倾盆而下,原营地迅速被洪水淹没。

若非及时撤离,辎重与士气定将付之一炬,军队还未开战便已成败军之师。

目睹这一切的将士们敬佩不已,纷纷向赵良栋请教缘由。

赵良栋笑着摸须,告诉大家是那群蚂蚁救了全军。

他从蚂蚁大规模迁徙推断出地表温度升高,雨水将至,利用生活常识细致观察,才避免了灾难。

后续故事想必大家熟知。吴三桂去世后,孙子吴世璠在昆明孤守多年,清军统帅彰泰长年围攻无果。

赵良栋赶赴前线,亲察军情,急请彰泰速战速决,否则军粮难继。

彰泰却坚持不肯轻易冒险,强调八旗兵力不可轻易损耗。

赵良栋深知拖延对清军不利,违背命令,夜袭敌营,不多时即将兵锋抵达昆明城下。

彰泰提议让赵良栋部队先休整,再由他人攻城,赵良栋断然拒绝,誓要抢先夺取胜利果实。

最终,他一鼓作气攻下昆明。

入城后,清军大肆掠夺,唯独赵良栋部队纪律严明,未曾沾染一丝财物,军纪严明,威风凛凛,受到时人称赞。

这一切胜利,都离不开赵良栋的细心观察和果断撤退的决策。

由此可见,战场上的细节往往可能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

赵良栋凭借对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与刚毅果敢的性格,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为朝廷效力数十年,立下赫赫战功,权势一时显赫。

后人回望他的生涯,尤为推崇其重视细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古人早有明训:纵使千里堤坝,亦会因蚁穴不慎而覆灭。

微小的溪流汇聚,终成浩瀚汪洋。

《淮南子》曾云:“事之成败,必由小生。”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告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综上,无论现实生活中处于何种境地,细节决不可忽视,因为它们极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蒋... 1949年,蒋介石选择撤退到宝岛台湾,这一决策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考量呢?在他出发前,他究竟携带了多少...
在历史教材中,他们竟撒下弥天大... 本文转自【央视网】;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
原创 曹... 曹操早年曾多次征召司马懿出仕,但司马懿最初却坚决推辞不接受。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根据司马懿的传记以...
原创 晚...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某一天,在老上海的襄阳公园门口,两位特殊的游客出现在了那里。他们身穿褪色的旧棉布长衫...
原创 陈... 刘邦曾经说过,自己能够成功夺取天下,主要依靠的是萧何、韩信和张良的帮助。萧何为他治理国家、提供后勤支...
记者手记丨从日本教科书上的卢沟...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日本教科书上的卢沟桥事变谈起   新华社记者郭丹 陈泽安 罗鑫...
原创 一...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生活跨越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时代。这句话...
原创 明... 明代的都察院是该朝最高的监察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巡视及纠察,以...
原创 慈...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每段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丰富细节和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慈禧太...
原创 论... 当然,这里是你的文章改写版,保持了原文语义和总字数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使内容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