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的重大失利,战败不仅没能为关羽和张飞复仇,反而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经过这场大败,刘备郁闷愤懑,最终因病卧床不起,状况日渐恶化。病重的刘备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召见了诸葛亮与李严,托付他们照看后事。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和李严交代了许多重要事务,尤其是在人才的使用方面,他特别叮嘱要慎重。对于马谡,刘备言辞严厉,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尽管如此,刘备还是没有直接否定马谡的价值,而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建议,让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来考察和使用马谡。
诸葛亮当时并未过多反思这些叮嘱,但他确实对马谡进行了考察。那时,诸葛亮正在筹划平定南蛮,他便用这一机会考察马谡的战略思维。马谡的回答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四个字让诸葛亮欣喜不已,因为这一策略恰好和他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不谋而合。诸葛亮认为,马谡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思维成熟,已经掌握了战略精髓,具备了担任更大责任的潜力。于是,在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便决定重用马谡,赋予他北伐的重要任务,派他守卫咽喉之地——街亭。
然而,马谡在街亭的表现却让诸葛亮大失所望。临行之前,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稳重,坚守街亭,不必过多冒险。然而,马谡为了建立功业,做出了一个极为冒险的决策,他选择在山上安营扎寨,而不是在街亭的关隘处守住防线。他希望借此机会击败魏军,甚至一举全歼来犯敌军。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展现出来,马谡并没有如愿以偿,而是在张郃的进攻下惨败,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勉强逃生。
这个惨痛的教训让诸葛亮深刻意识到,刘备临终时的判断是正确的——马谡确实不堪大用。虽然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言辞明确告诫了他要慎用马谡,但他也在暗示另一个不应重用的人。这个人便是赵云。虽然刘备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他从诸葛亮与李严的交谈中留给了一个深刻的暗示。那么,为什么刘备会特别提到赵云,且暗示诸葛亮不应重用他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赵云已经年迈,不再适合继续征战沙场。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同龄,刘备去世时,赵云年纪已经很大。大将的力量往往依赖年轻时的体力和耐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云的战斗力明显下降,体力与精力也大不如前。虽然他的武艺仍然高强,但面对年岁的限制,他的体力和作战能力都在逐渐减退,已经不适宜继续奔波在战场上。
其次,赵云虽然年老,但他更适合在成都坐镇,保护刘禅的安全。赵云在蜀汉的声誉极高,曾在长坂坡、汉水之战等多个战役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蜀汉士兵心中的英雄。在关羽、张飞等虎将先后去世后,赵云成为了唯一的存活者,是蜀汉的最大财富。刘备意识到,赵云适合留下来保卫成都,确保刘禅的安全,而不是再去冲锋陷阵。毕竟,蜀汉的未来,需要一个稳定的内政和保障。
因此,刘备在临终时特别安排赵云留在成都,托付他保护刘禅,并为国家的安定做最后的贡献。他深知,赵云虽然能力依旧出众,但年岁已高,再不适合承担重任。尽管如此,赵云依然是蜀国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然而,诸葛亮在赵云表达出想要继续上战场的意愿时,出于对赵云的尊重和依赖,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赵云的最后一次北伐,已经无力再做更大的贡献。即使在凤鸣山之战中,他也无法摆脱被困的命运,最终在体力透支后去世。赵云的英名永垂青史,但他的一生也恰如刘备所暗示的那样,最终注定只能守护成都,而非再次征战沙场。
结语部分,刘备在临终时的托孤遗言,不仅明确告诫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还在话语中充满了对赵云的深切关怀。与马谡不同,刘备对赵云的“不可重用”并非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赵云年迈,已不再适宜继续上战场。赵云应该留在成都,继续为国家的安稳出力,保护刘禅,守护蜀汉的未来。而对于马谡,刘备早已看出他虽然有才,但却过于浮夸,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