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一年八月,阿克当阿作为两淮盐政,前来京城向皇帝陛见。 嘉庆帝对这位盐政大臣的印象相当好,决定单独召见他一番。在这场交谈中,阿克当阿的言辞得体,答得恰到好处。公务谈毕,嘉庆帝饶有兴致地转向了一些私人话题,而阿克当阿,作为一位直言不讳的老实人,亦毫不遮掩地一一作答。
在交谈过程中,嘉庆帝问起了阿克当阿的家财情况,这个问题无疑是个敏感话题。 对于身为臣子的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被怀疑“有钱”。因此,很多大臣都会小心翼翼地避免透露过多的私人财富,力求以廉洁的形象示人。嘉庆帝原本只是随口一问,并未期待阿克当阿会如实回答。然而出乎意料,阿克当阿竟然坦诚相告,毫不回避。
阿克当阿当时坦言,他在京城及外地的全部家产总值超过了三百万两,这个数目令嘉庆帝惊讶不已。 两淮盐政这个职位确实是个丰厚的职位,但无论如何,嘉庆帝始终认为这个数字过于庞大,不符合常理。见皇帝露出不悦之色,阿克当阿赶紧向嘉庆帝解释了家产的来源,详细列举了财产的构成。令人意外的是,嘉庆帝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因阿克当阿的直率和诚恳,颁旨给他以褒奖,称他“侍君以诚,公忠体国”。
那么,阿克当阿为何能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呢? 阿克当阿是满洲正白旗人,生于乾隆二十年。尽管身为旗人,但他的家族并未为他赢得军功,也没有可以继承的爵位或世职。到了阿克当阿这一代,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乾隆四十一年,他以笔帖式的身份开始仕途,几年后进入内务府任职。阿克当阿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从小刻苦学习,精通骑射,且文理兼备,缺乏一般旗人子弟的纨绔习性,反而更具汉人官僚的风范。
乾隆五十年,阿克当阿被提拔为内务府郎中,负责掌管广储司。 广储司作为皇帝的私人金库,是内务府中最为重要的部门,阿克当阿因此得到了乾隆的极大信任。这一职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标志着他逐渐进入了权力的核心。
内务府的官员享有奢华的待遇,因此官场的腐化风气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此。 特别是在乾隆和嘉庆时期,奢靡之风愈演愈烈。阿克当阿虽然要求自己严谨,但在如此环境的影响下,他也很难避免被腐化的风气所侵蚀。乾隆似乎有意对阿克当阿进行培养,期望他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锻炼。
乾隆五十六年,阿克当阿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这个任命后来看显然是乾隆的一个失误。 在清朝,地方官员中最为肥缺的两个职务,一是税关监督,二就是两淮盐运使。虽然税关监督的任期短暂,仅为一年,但每年都能捞取大量的油水。相比之下,两淮盐运使的任期较长,若得势,可以长年坐在这个职位上。阿克当阿更是特殊,他在两淮盐政的任职时间足足有二十年之久。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阿克当阿从内务府的奢靡环境走到地方后,更是毫不节制地享受着这份权力所带来的富贵。 在扬州一带,盐商们的财富几乎是源源不断的,官员们即使本身品行再严谨,也很难抵挡得住诱惑,何况阿克当阿。事实上,到了两淮盐运使的地界,几乎没有清廉的官员能够存活。
《清碑类钞》中曾记载,“嘉、道年间,两淮盐政的阿克当阿最为奢侈,任职近二十年,被人称为‘阿财神’。” 这一段话生动地描绘了阿克当阿奢靡的生活。他的应酬往来和豪华生活几乎成为了当时官场的典型。盐商们的“孝敬”成了他财富的重要来源,而这种“灰色收入”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
据说,阿克当阿的家产主要由书画、珠宝、金玉等物品构成。 他所藏的书画字画总值约为三十万两,金银珠宝玩物则高达二十五万,两者加起来占据了他家产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他的房产、田产也值六十万两,而其中流动的现银则有高达一百七十万两。嘉庆帝听后深感震惊,随即询问阿克当阿这些财富的具体使用情况。
阿克当阿随即坦言,他的消费主要分为饮食、娱乐、交际等多个方面。 举个例子,他每年在鲥鱼季节,便会派五艘小船专门打捞新鲜的鲥鱼,每艘船上配备专门的厨师,确保船上捕捞的鱼刚下船便被烹饪成佳肴。光是这一项开销,每年就花费数千两银子。此外,阿克当阿还自雇戏班,几乎每晚都有演出,花费也在数千两之上。而他庞大的交际圈更是使得每年应酬费用达到数百两,一年下来,花费少则数万两,多则十万两以上。
尽管如此,阿克当阿依旧被嘉庆帝视为忠臣,皇帝并没有因其奢靡生活而加以惩处。 嘉庆帝认为阿克当阿的直率与诚恳值得表彰,反而没有追究他财富的来源,继续让他担任两淮盐运使。也因此,后人常评价嘉庆帝为一位性格平庸、为人宽容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