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赐倭王金印的发现
本文作者:倪方六
2023年3月11日到5月8日,日本山梨县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与印章有关的展览。在展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件国宝——金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许多人都是专门为了这枚金印而前来。
这枚金印的背景非常特殊,因此引起了中日两国网友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枚金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在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的头条号文章里,我们来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这枚金印的发现是一次极其偶然的事件,追溯到239年前的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784年4月12日(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福冈县志贺市的农民甚兵卫正在一片水田中劳作。水田即我们熟知的水稻田,他在田间忽然发现了一个闪闪发亮的物体。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块金色的金属块,甚兵卫试着擦了擦,竟然看到上面刻着一个蛇头的形状。
虽然甚兵卫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但他直觉觉得它很珍贵。于是,他决定将这块金属交给当时的福冈藩主黑田家。黑田家收到金印后异常高兴,随即将其珍藏起来,不轻易示人。
至于金印的发现经过,甚兵卫曾被要求回忆详细过程,黑田家还保留了《农民甚兵卫口述》的复印件,并与金印一起存放在福冈市立博物馆。然而,还有另一种版本的故事流传,指出并非甚兵卫而是另一名农民秀治喜平才是金印的实际发现者。可能正如俗话所说,没有不透风的墙,秀治喜平捡到金印的消息最终被甚兵卫得知,于是他将这一信息告诉了当时的地方官员,最终这枚金印流转到了福冈藩主黑田家手中。
此外,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有所不同,事实上,它并非出现在水稻田中,而是在一块大石头下。大石下压着三块小石头,围成了一个小空间,金印便被安置在一个盒子里。显然,这枚金印并非随意丢弃,而是被某个不明身份的人刻意藏匿在此地,似乎预示着有人打算日后取走它,却不知何故未能如愿。这个藏匿的过程,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它的原主人究竟是谁?他是盗贼,还是金印的本来所有者?
金印在黑田家中的传承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随着福冈藩主黑田家搬迁到东京,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将金印委托给东京的国立博物馆保管。直到1978年,黑田家决定将这枚金印捐赠给福冈市,现在它被珍藏在福冈市立博物馆。
不过,金印的存在对于外界的了解其实并不广为人知,直到它被认定为国宝后,这个消息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早在1931年,根据日本国宝保存法,它被正式列为日本的国宝;而1954年,又依据文化财产保护法再次被确认其国宝身份。
这枚金印究竟有何非凡之处,令其被如此看重?它绝非普通的金印,而是一枚中国皇帝所赐的金印!
为了确定金印的真伪,日本学者龟井南冥深入研究并撰写了《金印弁》这份鉴定报告。他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认为这枚金印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所赐的。历史文献《后汉书》中的记载明确指出,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赐倭奴国“印绶”,而这一记载恰好与金印上的文字相符。
为了追溯金印的历史背景,1914年,九州帝国大学教授中山平次郎亲自前往福冈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推测金印的出土地点位于志贺岛的东南部。1923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发现,当地立起了“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石碑,而金印的发现地周围如今已经建设成了“金印公园”。
尽管经过多次调查,日本学者仍然未能在金印的出土地点周围发现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文物,这无疑增添了金印的神秘性。日本人如此重视这枚金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物质价值,更因为印文所记载的历史信息,它揭示了日本古代与中国之间的重要历史联系。
金印上雕刻的篆书文字——“漢委奴國王印”,其中“汉”字表明了倭奴国与汉朝的关系。特别是“倭”字的写法为“委”,这种表述清晰表明,倭奴国曾是东汉的附庸国。对于一些日本人来说,这一事实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因为它意味着倭奴国在当时确实承认并臣服于中国汉朝的统治。虽然关于中国古代附庸国的说法一直流传,但直到这枚金印的发现,才有了确凿的物证。
有些日本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枚金印并非真品,理由是金印的出土过程并不符合常规,且发现地点存在不确定性。可这种怀疑并无实质根据。要知道,无论是农民甚兵卫还是黑田家,都没有任何动机去伪造一枚金印,因为他们从中并得不到任何实质的利益。更何况,伪造一枚如此精细的金印,根本不可能由一名普通农民完成。
此外,金印的成分也证明了它的真实性。金印重108.729克,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含金量高达95.1%,符合东汉时期金制品的标准。金印的尺寸也与汉朝的标准印章尺寸非常接近,这些都为它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尽管部分学者仍然持不同看法,认为金印的设计与东汉的印章风格不符,特别是关于蛇钮的使用问题。然而,历史上确实有蛇钮印章存在,尤其是在南方藩主之间。就像1956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发现的“滇王之印”,它就是一枚蛇钮金印,极可能是汉武帝所赐。
随着对金印的研究逐渐深入,更多证据表明,这枚金印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发现,更是连接中国与日本历史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