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钱伯钧的境遇似乎并不糟糕,他手下拥有两千人之众,是358团的主力部队营长,而且团长对他十分关照,悉心培养。虽然现在的身份仅是营长,从待遇来看,钱伯钧已算是半个团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身处如此优渥的环境,钱伯钧却选择了背叛,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
首先,表面上的待遇并不足以掩盖他内心的痛苦。虽然他是358团的营长,过得似乎风光无限,但实质上,钱伯钧在358团的生活并不如意。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原著小说对此有详尽的描述。358团表面上与李云龙的独立团形成鲜明对比,但实际上,在国民军中,358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作为一名基层军官的钱伯钧,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其次,晋绥军的本质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晋绥军属于国军,但它实际上是阎锡山的地方势力。在国民党内部,历来奉行“嫡系优先”的资源分配原则,导致老蒋的中央军获得了更多的物资和补给。而晋绥军内部派系众多,裙带关系甚为严重。即使是楚云飞这样的阎锡山得宠之人,仕途前景也往往受限,难道钱伯钧对此毫无察觉?
再者,楚云飞的复杂个性也是导致钱伯钧选择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剧中,编剧试图塑造一位典型的爱国军人形象的楚云飞,乍看之下他表现得强硬且原则性十足。然而,细究其性格,楚云飞时常对手下施以重罚,其性情阴晴不定,今日对你热情似火,明日却可能将你斩于刀下。难道钱伯钧在与他共事多年后,无法看透这一切?
此外,钱伯钧心中潜藏的投降主义倾向,也并非个案。他的选择并不孤立,历史上类似的投降主义者屡见不鲜。在日军后期无法持续作战的背景下,他们逐渐转向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甚至连阎锡山都开始摇摆不定,准备投降。钱伯钧正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经过权衡,认为“暂时妥协”既能保护自己的力量,又能获取利益。
归根结底,钱伯钧缺乏明确的信仰。他对待与日本人的关系,似乎只是单纯的生意往来。他的“军队”只是谋生的工具,无论是在358团当营长还是在日军中高升为团长,对他来说不过是生意层面的选择。实际上,他参军的初衷从未是为国捐躯,他的部队更像是获取利益的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