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主持下,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的制度。这项改革不仅为北魏奠定了政治基础,也被西魏、北周继承,最终影响了隋朝并为唐代的体制发展提供了蓝本。
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是冯太后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她成功推行改革的关键时刻,还是她与一位情人建立关系的年份。冯太后,出生于汉族家庭,在中国古代对于皇后妃子的传统要求中,贞淑与沉静是基本标准,然而冯太后与这些传统形象格格不入。她既情欲旺盛,又权力欲强,完全不顾外界的评价。她与文成帝拓跋濬结婚时,夫妻关系十分和谐。然而,文成帝去世后,冯太后几乎因失去丈夫而自杀,但幸运地被救了下来。冯太后不甘心只做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寡妇,她在辅佐养子献文帝拓跋弘的同时,积极干预政务,除掉了权臣乙浑,亲自开始主持朝政。在感情方面,她更是频繁接纳情人,丝毫不顾百姓和官员的议论。献文帝最终忍无可忍,借机诛杀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弈,这使冯太后愤怒至极,逼迫年仅18岁的献文帝让位给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宣告冯太后正式成为太皇太后,而献文帝则被迫成为太上皇。五年后,冯太后竟然亲自下令杀害献文帝,彻底掌控了政权。冯太后的情感生活即便在孝文帝时期依然复杂多变,孝文帝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与她的情人们和平共处,冯太后的情人们甚至在她去世后仍然受到善待。
冯太后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公元484年,北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实施了班禄制改革。此前,北魏的官员并未领取薪水,冯太后认为应当发放薪资以提高官员的积极性。这笔薪水来自民众额外征收的一种特别税。由于这一改革牵涉到税收的增多,冯太后紧接着考虑如何扩大税基问题。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李安世大臣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土地改革建议,建议将土地分配给民众,建立新的土地制度。政府随即制定了一系列条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按照新的制度,年满十五岁的男子可以获得四十亩露田,而女子则减半。每户如果拥有一头耕牛,可以额外得到三十亩土地,最多可以拥有四头耕牛,超出数量则不再增田。此外,政府还允许土地轮作,并给予多一倍的土地用于轮休。受田人去世后,政府将收回露田并转交给他人,而耕牛若死亡,则相应减少分得的土地。此外,还有特定的桑田制度,桑田的土地在受田人去世后会传给其子孙,而不是由政府收回。每人还可以得到相当于三口人的宅基地(约600平方米)。这些措施类似于后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保了土地分配的公平性,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耕作热情,推动了农业产量的增长。
然而,随着土地分配的全面展开,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政府发现自己无法准确掌握全国经济的情况。要实现均田制的顺利实施,必须拥有一个详细而及时更新的数据库,包括人口、户籍和土地的所有详细数据。然而,北魏当时的政府机构十分粗糙,根本没有能力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到了公元486年,孝文帝太和十年,李冲提出了三长制改革建议。三长制是在县以下设立半自治机构,负责一部分地方行政事务,同时帮助管理民间经济。具体来说,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每个“长”都由当地有威望的民众担任,并享有免除徭役的待遇。三长制的核心任务是清理土地和人口数据,征收土地税和户调(即每户按照农业产出征收税款)。这项提议得到了冯太后的支持,但却遭到了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对。原因在于很多官员自己占有大量土地,并且隐匿了一部分户籍信息,因此他们担心改革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冯太后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坚决推动这项改革。
改革后的效果显著。改革前,很多家庭通过集聚人口来减少税负,导致每户纳税的粮食量非常大,很多贫困家庭难以承担税务。改革后,家庭规模逐渐精简,变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每对夫妇只需纳税一匹布和二石粮食,并且取消了对杂物如丝绸等的税收。这一改革对贫困家庭尤其有利,同时,政府也能清晰地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和人口情况,扩大了税基。通过这种改革,北魏的政府逐渐实现了对全国资源的掌控。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对冯太后非常依赖,并且在她去世后守孝三年,表现出对她深深的哀悼。
冯太后的改革不仅跨越了北魏,还被北齐和北周继承,并最终传承给了隋朝和唐代。这些改革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冯太后的贡献甚至在制度层面上超越了唐太宗,被誉为从北朝到南宋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