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长房长孙”、“承重孙”是根植于宗法社会的礼法概念,亦体现了家国传承的基本规则。在此,我们通过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分析,探讨这一问题,以供各位参考与讨论。
1. 在传统家庭中,长子负责继承家产与家业,并主导一切礼仪及家庭事务。如果长子因故缺位,那么承担起家庭重任的孙子便被称为“承重孙”。通俗来说,这意味着家中的父亲原本是家主,准备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不幸的是,儿子在父亲去世前就已经去世,因此,家主的地位转由孙子来继承。这个孙子便是未来的家主,被称为“承重孙”。以朱元璋为例,他的长子朱标为太子,但在他尚在世时,朱标便已去世,于是朱元璋立起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太子,朱允炆因此成为了“承重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利继承皇位,成为了建文帝。
2. 传统家庭中的“立嫡立长”是家国传承的普遍准则,嫡长子代表着长房,而嫡长子的嫡长子则为长房长孙。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自人文始祖黄帝以来,直到民国时期,法律规定的婚姻形式始终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并不存在“一夫多妻制”。这意味着,自古以来,妻子一直是唯一的伴侣,续娶或再婚的行为在法律上都是被禁止的。因此,在法定婚姻关系中的配偶被视为妻子,其余人则为妾。妻子所生的孩子因而被视为嫡出,妾所生孩子则为庶出。丈夫的子女中,第一位嫡妻所生的孩子优先被承认。可见,嫡母的家庭权利与地位显然高于庶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宗法家庭的继承套路,即“父权家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贯穿了商、周、秦、汉、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始终未变。嫡母所生的长子就是更高一层的家庭传承人,成为长房之后,他将继承家业,包括爵位和大部分财产。而嫡长子的大儿子则称为长房长孙。因此,长孙并不单指年龄最大的孙子,而是必须属于长房,因为掌握家业的权利在于长房,其他则无资格。所谓长房,特指嫡长子的这一支,而非单纯的大儿子那一支。举个例子,康熙的长子胤禔出身庶出,因此不具备皇帝的资格,因此被称为皇长子;而康熙的二儿子胤礽则由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具有嫡出身份,被康熙立为继承人,所以称为皇太子。可是胤礽在其后由于犯事被废,失去了长房皇子的资格。
3. 当长子缺位时,继承家业的那个孙子便是“承重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长孙”还是“长房长孙”,若无资格承继家业,则意义不大。作为家庭确立的继承人,“承重孙”即为准家主。家主去世后,承重孙将接替家主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承重孙”的前提条件是长子缺位,亦即长子已经去世。因此,“长孙”、“长房长孙”与“承重孙”之间的涵义截然不同。承重孙的核心在于传承家业,拥有财产也意味着拥有地位,所以只有能够继承家产的,才有资格被称为“长”;反之,不能继承家业的,则不具备这一资格。尽管“承重孙”不一定是“长孙”或“长房长孙”,一旦其继位,其所享有的权利和礼仪地位立即与“长孙”或“长房长孙”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