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周政委,鬼子一定不能打啊,求求您了!”
1936年7月,东北的抗日武装准备在一个隐蔽的地点对日军展开伏击。当日,敌军接近伏击圈时,一位村里的老人匆忙赶来,恳求周建华政委改变决策。他几乎是跑着来的,眉头紧锁,额头满是汗珠。
此时,战士们已经紧张地集结,气氛凝重。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周建华一时犹豫了,战士们都盯着他,等待命令。政委低头沉思,神情复杂,眉头紧蹙,似乎在做着艰难的抉择。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战斗,谁要开一枪,军法从事!”
究竟是怎样的情形,才让周建华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这个一贯冷静果断的指挥员,为什么选择放过日军呢?
周建华,1913年2月13日出生在吉林省双阳县的佟家乡太阳岭村,原名邓晓村,笔名碧天氏。从他的名字不难看出,他自小便是一个学问人,注重文化熏陶。
周建华的家庭背景相当优越,父亲是一位大富商,因此他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顺利毕业于吉林省一中。按照父亲的设想,周建华应该走上仕途,考取公职,步步高升。然而,身处这种既得利益阶层的周建华并未满足于父亲的规划。在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后,他逐渐意识到,农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剥削制度的严重性,令人无法忍受,必须要改变现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这使得周建华愈发坚定了信念,深信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次年,他毅然加入革命组织,将自己的家变为地下交通站。1934年冬,团南满特委成立,周建华凭借过人的能力,迅速担任了特委委员。很快,他被派往南满第一游击队,担任大队政治部主任,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有人质疑周建华的任命,认为他既没有军校经历,也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才21岁,过于年轻,如何能胜任这样的责任呢?
然而,周建华的表现证明了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他的指挥天赋很快显现出来,迅速掌握了作战技巧。上任后,他就亲自指挥了三源浦、八道江等战斗,且屡次取得胜利。
周建华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指挥员,但他似乎天生拥有战场上的直觉。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已能独当一面,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年轻指挥官。
1935年初,按照杨靖宇的指示,周建华带领队伍前往临江县五道沟,与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会合。在途中,他与日伪“讨伐队”遭遇。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军,有人提议迅速撤退,避其锋芒,但周建华却坚定地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为何要退?”最终,他带领队伍迎面与敌军展开对抗,结果敌人措手不及,被打得狼狈逃窜。
这一胜利令杨靖宇感到十分惊讶,他称赞周建华果敢决断,充满战斗力,并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决定让他接管警卫连。几天后,敌军大规模的部队到达,周建华再度挺身而出,发起挑战。
在冰湖沟的伏击战中,周建华亲自指挥,成功歼灭200余名敌军,还击毙了一个日军指挥官。这一仗后,周建华被提拔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教导团政委。
1936年春,抗联第一军成立了第三师,王仁斋担任师长,周建华则担任政委。虽然周建华年轻,但杨靖宇坚持用人唯才,他果断上任。事实再次证明,杨靖宇的眼光是准确的。周建华和王仁斋配合默契,他们领导第三师在辽东一带频频出击,不仅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还让更多的东北人民认识并支持了抗联。
更难得的是,周建华身为师级干部,却没有丝毫架子,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不做特殊化处理。在战场上,他始终冲锋在前,深得战士们的喜爱。
然而,这位深受战士们爱戴的指挥员,为什么会放弃伏击日军的机会呢?
1936年7月,周建华获悉情报,两辆日军车队将从吉林梅河口前往辽宁清原县城。他很快决定布下伏击圈,地点选定在杨木林子村。这里的地势非常适合伏击:公路两侧山势险峻,村头还有一座桥,敌军进入伏击圈时几乎无法回旋。
但就在日军即将到达时,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突然发现了我军的伏击阵地。他急忙赶往村里的族长家中,气喘吁吁地告知了这个情况。族长听后面色大变,立刻前往桥边,急切地找到周建华。
“周政委,乡亲们让我代表求您,能不能不要在村边打仗?”族长的声音颤抖,“日本鬼子一旦知道我们村子被伏击,肯定会疯狂报复,整个村庄都会遭殃。”
周建华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思。他对族长的请求感到有些迷惑:“为什么?”
族长解释道:“我们这儿的百姓没有办法抵抗日本鬼子的报复,打完你们走了,他们就会来找我们算账,害了无辜的人。”
听了这些话,周建华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他的脸色变得凝重,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做出了决定:撤出战斗。可是,敌人的车队此时已渐行渐近,战士们急切地要求开火。
其中一位团长不满地说道:“我们这已经是必杀之地,怎么能放过它?”
周建华依旧坚定地说:“传令下去,谁敢开一枪,军法从事!”
于是,战士们眼睁睁看着日军的车队从他们眼前疾驰而过,心中满是遗憾。但周建华依然冷静,继续反问大家:“同志们,我们抗日联军是为了什么而战?”
“保家卫国!”战士们异口同声。
周建华缓缓说道:“保家卫国,说到底,最终还是要保卫百姓。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若我们为了战斗而伤害到百姓,那我们的抗战又有什么意义?”
有人提出疑问,若因为担心日军报复而不打敌人,抗战又如何打下去?但周建华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战斗直接伤害到百姓,那就违背了抗联的原则——抗联的目标,是全力保护人民,减少无辜的牺牲。
在撤退后,周建华对自己未能打下敌人感到自责,他认为选择的伏击地点并不合适,错失了打击敌军的良机。杨靖宇得知后,反而肯定了他的做法,称赞他考虑到了百姓的安全,并作出了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决定。
数月后,周建华再次获得情报,得知冈田少佐率领20余人,乘车从清原县城出发,前往南山城视察防务。周建华决定再次展开伏击,这一次他带领百余名战士,在东松木岭下的道穴沟设下了埋伏。
第二天,敌人毫无防备地进入了伏击圈。周建华指挥战士们迅速展开攻击,仅仅用了15分钟,便成功击毙22名日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这一胜利震撼了日军,也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