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科普书籍中,开篇的第一章提到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国名:“天完”。这个名字与历史上许多帝国的威严国号格格不入。在元朝末期,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湖南罗田出身的商贩徐寿辉成功自立为帝,年号“治平”,然而国号却取了一个十分另类的名字——“天完”。书中的作者颇有些戏谑地指出:“每当我看到这个国号,总感觉它像是预示着马上就要‘完蛋’的意思。”
确实,“天完”——这意味着今天完蛋还是明天完蛋呢?徐寿辉,虽然出身微贱且缺乏文化,但他难道没听说过“反元复宋”这一壮丽的号召吗?干嘛不干脆称国号为“大宋”呢?总比“天完”要响亮得多吧?又或者,徐寿辉的政权本来根本就不是“天完”?是不是历史书在修订时刻意插入了某些私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史书的记载: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查阅相关的史书资料:
《元史·本纪第四十二》中提到:“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
《元史》无疑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虽然其中存在“前后重复、失于剪裁”的问题,但其史料的价值毋庸置疑。随后历朝的史官对《元史》进行了一定的增补与考证,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柯劭忞所撰《新元史》更是汇集了五百余年的学术成果,被视为研究元代史的重要著作。即便如此,《新元史》中的相关记载仍然确认了“天完”这一国号。
此外,《新元史·本纪第二十五》也明确写道:“是月,徐寿辉僭号天完国皇帝,建元治平。”
徐寿辉的政权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得异常迅猛。五月,刘福通率领的北方红巾军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义,十月,南方红巾军在徐寿辉与邹普胜的领导下攻占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并在此宣布建立自己的政权,称帝自立。
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我们也能看到徐寿辉政权的印章,一些文物证明了“天完国”政权是相当正规且有组织的。它设有中书省、六部、以及统军元帅府等重要机构。例如,在湖北省通城县博物馆中展出的一枚“统军元帅府印”,其重量为1.5公斤,印面呈圆形内方,四角对称,刻有云纹,并在印背的手柄左侧刻有“中书礼部治平四年月日给”的字样。
根据《元史·百官志》的记载,统军元帅府负责统领军队,地位高于常规的统军元帅。治平四年,也就是至正十四年,是徐寿辉政权的低谷期,因为国都蕲水县在前一年年底就已被元军攻占。尽管如此,在任命倪文俊为统军元帅后,南方红巾军凭借汉川之战的胜利重新振作,也有人认为这枚“统军元帅府印”是当时倪文俊使用的印章。
关于“天完”的解读:
这里的疑问仍未解开,既然徐寿辉的政权如此顽强,那么为何要选择如此奇特的国号呢?明末史学家赵士喆曾在《皇纲录》中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天完”并非真正的国号,而是徐寿辉为了压制“大元”这个名字而选用的标志。具体来说,徐寿辉及其部下多为白莲教徒,借助在字形上修改“天”与“元”的方式,让“天完”在形态上压过“大元”,进而象征着他们的政治诉求——推翻元朝。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天完”实际上只是徐寿辉政权的一种政治口号,旨在提振民众和军队的士气。那么真正的国号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看看历史的另一面。
明玉珍的“宋”国号:
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出土的一块文物,揭示了更为直接的证据。这块刻有“玄宫碑”的碑文内容清晰地记载着:
“岁庚寅,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
明玉珍,曾是徐寿辉的部将,他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归附徐寿辉,成为征虏大元帅,驻守沔阳。几年后,他在一次奇袭中打败元将哈麻秃,为徐寿辉政权稳固了四川的立足点。后来,明玉珍自己也称帝,年号天统,建立了“大夏”政权,但他在其玄宫碑中的表述明确显示,徐寿辉的政权国号是“宋”,而非“天完”。
为何《元史》修改国号?
这些实物和证据让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徐寿辉的政权实际上是以“宋”为国号,而不是“天完”。那么,为什么《元史》却把这个国号改成了“天完”呢?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兰州之战:
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大明建国初期。当时,徐达率军归朝,元军大将王保保围攻兰州城,而由于徐达回师,元军最终未能攻占。在战争结束后,元军将领王保保依然围困兰州,而在历史中,曾为徐寿辉部下的将领于光,此时效忠朱元璋。由宋濂为于光所写的墓志铭中,揭示了一个关键的线索:
“会元政大乱,天下兵动,江东西化为盗区,分宁徐寿辉建伪号宋,都九江。”
这一记载表明,宋濂清楚地知道,徐寿辉的政权实际是以“宋”为国号的,而非“天完”。
总结:
历史有时真如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是徐寿辉成功建立了天下,他肯定会成为“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开国圣祖。无论是陈友谅还是明玉珍,如果他们继位,徐寿辉的死因可能会被美化或揭露,但国号“宋”一定会被保留下来。
然而,时至今日,若某些专家依然坚持将徐寿辉政权称为“天完政权”,这就显得颇为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