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海上奇迹
1955年4月17日,上海港务局的“民主三号”轮在海上触礁沉没,约1300名乘客和船员面临生死考验。然而,这场海难竟然奇迹般地没有一人死亡。
“民主三号”与“江泰轮”
“民主三号”的前身为“江泰轮”,是一艘曾在中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客船。原本属于四川民生公司,这艘客轮是从日本购买的。江泰轮的排水量达到3500吨,船身高达五层,可容纳超过1000名乘客及大量货物。在当时的中国,这样一艘庞然大物的客轮极为罕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泰轮被政府征用,成为上海海运局的一艘班轮。在1949年,江泰轮还曾遭受国军战机的空袭,船只受损严重,最终搁浅在长江的芜湖江面。政府随即将其打捞修复,并继续投入运输。
在新中国的初期,船只极为稀缺,特别是在运输领域。以宁波港为例,直到1952年,由于缺乏适用的渡船,港口几乎没有任何客船进出。江泰轮的修复工作无疑为这个问题带来了转机。宁波的地方报纸《宁波大众》甚至写道:“江泰轮来了,意味着希望的到来!”此后,宁波的土特产可以通过轮船运输到上海,运输费用大幅下降,激活了当地的经济。
“民主三号”往返上海与宁波的繁忙航线
除了作为货运工具,江泰轮的主要用途还是载客。由于上海有大量来自浙江,尤其是宁波的居民,这艘船成为了他们往返老家、探亲的重要方式。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上海与宁波之间的陆路交通既麻烦又耗时,乘坐船只成为了最方便的选择。
那时,上海到宁波的航线非常繁忙,海上交通也充满了危险。海况复杂,船只密集,但“民主三号”作为当时少数的大型客船,每天航行,几乎从不空舱。尤其是春节期间,船票异常紧张,许多宁波人都得早早排队,才能抢到回家的船票。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记载,到1952年底,江泰轮仅在运营几个月内,就已成功运输了38万多名旅客。
为了确保运输量,民主三号需要频繁进行夜间航行。然而,当时船只没有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水手们只能凭借肉眼在有限的能见度下航行。这种情况下,海上事故时有发生,而这一次,轮到民主三号遭遇灾难。
触礁前夕的惊心动魄
1955年4月16日下午4点多,民主三号满载着1300多名乘客和3000多件货物,从上海港出发。船上的乘客几乎全是宁波人,大家说着同一种方言,气氛既热闹又亲切。当天的天气不太好,海面上弥漫着细雨和雾气,能见度低,海况也变得复杂,但风浪并不大,风力维持在6级左右。对于这艘吨位超过3000吨的庞然大物来说,这样的天气并不会构成太大威胁。
然而,随着夜色的降临,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凌晨3点左右,风力骤然增加到8级,小雨变成了大雨,船只开始剧烈晃动。大多数乘客被吵醒,很多人感到恶心,开始晕船呕吐。然而,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晕船,而是海上迷雾与低能见度。
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导航系统,民主三号完全依赖水手根据海面上的标志来调整航道。然而,这时的船只已偏离航道达10多海里,然而船长和舵手并未察觉偏航。船长太过自信,认为只是轻微的航向偏差。
海上曾清理过大量的水雷,但仍然存在不少暗礁。民主三号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偏离了航道,驶入了更危险的海域。根据常规情况,船只应该立即停航,等到能见度改善后再继续航行。然而,为了按时到达宁波,船长决定继续前行。
突如其来的剧烈碰撞
4月17日凌晨3点多,船只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民主三号剧烈晃动。几分钟后,水手们开始慌乱地跑到甲板上,乘客们也纷纷涌出,讨论发生了什么。船上有300多名解放军官兵,他们的冷静与果敢为其他乘客带来了希望。
李长如,华东海军第六舰队的政治委员,当时也在船上。他曾参与过多次战斗,经验丰富,迅速判断出船只触礁,立即前往驾驶舱了解情况。船长和船政委告诉他,民主三号已经偏离航道,撞上了太平山甘屿附近的暗礁,距离最近的陆地约20海里。
经过简短的检查,李长如发现船舱进水严重,船只底部的水已经淹到水手的腰部,而船上没有现代的排水设施,只能依靠手工封堵和排水。船只进水的速度远超预期,情况十分危急。
英雄般的组织与维持秩序
此时,李长如冷静地指挥解放军官兵维持秩序,并分配任务来救助乘客。尽管海浪汹涌,情况危急,但李长如始终保持冷静。他指示官兵们组织救援,保护妇女儿童,同时防止一些因恐慌而想要跳海的乘客发生冲突。船上的300多名解放军官兵展现出非凡的纪律性,他们迅速组成了人墙,阻止乘客蜂拥而上。
虽然船上的救生设备远不能满足1300多人的需求,但解放军官兵迅速让船上的老弱妇孺优先登船。两艘机帆船很快赶到,虽然只能搭载400多人,但乘客们在解放军的指挥下没有发生争抢,最终所有的老幼妇孺都得到了救援。
自救与最终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三号的进水情况变得愈发严重。船的五层逐渐沉没,船首开始倾斜,情况越来越危险。幸好,李长如和船长做出了抢滩自救的决定,将船只引向岸边。最终,民主三号成功搁浅,尽管海水已经漫过了甲板。
就在这时,来自舟山和宁波的救援船只赶到,包括一艘荷兰籍货船也出于人道主义伸出援手。所有乘客和官兵都被成功救起,没有一人伤亡。
“民主三号”的命运
虽然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海难,但民主三号并没有就此退役。政府对其进行打捞并修复,重新投入使用。尽管船只屡次发生意外,但它在中国海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它宽容。1959年,在一次低潮期间,民主三号再次与沉船的支柱发生碰撞。幸运的是,船员们凭借之前的经验,再次成功将船只抢滩,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结语
这场几乎可以称为“奇迹”的海难,见证了船员、解放军官兵以及普通乘客的团结与勇气。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个人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幸运的是,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一人因此丧命,而这一幕也成为了中国海运史上难以忘怀的传奇。
---
声明:
本文参考多篇历史资料,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