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保持与蒋介石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对外界看起来像是朋友间的往来。1948年,当时国民党正在进行总统选举时,蒋介石曾极力推荐胡适作为候选人,计划让他上台担任总统。然而,由于遭到广泛反对,这个提议最终被搁置。1949年,南京即将解放之际,蒋介石再次派胡适从上海前往美国,意图通过胡适的影响力,游说美国继续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
胡适抵达美国后,尽管明知国民党已几乎失去政权,但他仍在公开场合为蒋介石及国民党发声辩护,显得异常坚定。史学家唐德刚曾指出,胡适夫妇在美国的日子相当艰难。尽管他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但依然只能在美国的图书馆做一些普通的工作。事实上,胡适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英国,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文化名人,许多学术机构都有意聘请他为教授。
实际上,1952年,英国牛津大学曾向胡适发出邀请,希望他担任“东方哲学与宗教讲座教授”。然而,胡适因英国已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犹豫不决。在与蒋介石商量后,蒋介石并不支持他接受这一职位,最终胡适未能赴牛津,而选择了在美国担任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务。尽管胡适身在国外,他依然为蒋介石提供支持,甘心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年来,他两度返台,蒋介石也每次都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他。胡适在自己的著作中,一直强调两人关系的和谐与友好。
后来,蒋介石亲自出席胡适的69岁生日庆祝活动,并为其庆祝“七十大寿”。1962年,胡适去世,蒋介石亲自题写挽联,称他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然而,蒋介石的日记公开后,大家才意识到他对胡适的态度其实并非表面上那样和气。他多次在日记中愤怒地批评胡适为“无耻”、“洋人买办”,甚至在胡适去世时,他写道:“胡适之死,对于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新中国而言,乃是除去障碍之事。”
蒋介石的日记中有一段尤其尖锐。他在1960年10月的日记中,因得知胡适计划从美国返回台湾,营救雷震时愤怒至极,骂道:“此人实为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乃为害国家,危害民族文化之蟊贼。”从这段日记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胡适的强烈不满。胡适在生前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蒋介石的“诤友”,或至少是蒋的忠诚臣子。虽然他最终未能做到这一点,但他始终没有在文章中发表过过激的言辞。那么,蒋介石为何如此痛恨胡适呢?
蒋介石的态度可能源自他们在思想上的剧烈冲突。胡适一生提倡自由主义,尤其是西方的多党制,这在蒋介石看来无异于背离国民党的立场。胡适在政治上的理念,特别是他提出要解散国民党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在当时的国民党和蒋介石眼中无疑是不可容忍的。
胡适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早在十五岁时,他就已经能够在中国公学担任“英文教员”。他留学欧美七年,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那些传统思想不过是“糟粕”。在政治上,他偏爱西方的多党制,并且在年轻时曾在日记中透露自己有建立“自由党”的梦想。尽管如此,胡适并未真正投身革命,而是选择依附于既有的政党,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与言论进行改革。
胡适反对流血的战争,曾在卢沟桥事变后致信蒋介石,建议不要开战,而是通过谈判来解决与日本的关系。抗日战争结束后,胡适试图劝说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存,并提议中国应该实行多党制,让各党派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然而,这一想法显然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
蒋介石对于胡适的愤怒,可能正源于胡适对于中国政治现状的无知或者故作天真。1945年与1949年的中国,局势动荡,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法承受多党制的政治格局。蒋介石认为,胡适对中国复杂的政治文化没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在他看来,胡适的想法过于理想化,甚至是脱离现实。
胡适与雷震的关系,进一步加剧了蒋介石的不满。1950年代初,胡适与雷震共同推动美式民主与自由思想,并通过报纸等渠道宣传,这在台湾与海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蒋介石曾在1954年前后逮捕过雷震,并查禁他们的一些文章,但因胡适的影响力,雷震很快被释放。雷震释放后,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甚至继续推动反对国民党的思想。
蒋介石对于胡适的矛盾心情,部分源于他自己曾亲手捧起胡适的地位。在1948年,由于蒋介石的声望在中国青年学生中下滑,国民党内部也传出了要求他下台的声音。美国的司徒雷登甚至在报告中提到,如果国民党继续腐朽,美国将不再支持。此时,蒋介石为对抗李宗仁的竞选,竟提议让胡适参选总统,认为如果胡适上台,他可以在背后操控,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尽管胡适并未最终当选总统,但他仍因蒋介石的提携,逐渐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蒋介石的反感与胡适的关系复杂,原因就在于胡适的政治理念和蒋介石自身的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尽管两人表面上保持着友好关系,但从蒋介石的日记与胡适在政治上的立场来看,他们的思想已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导致蒋介石在胡适去世后的言辞愈加尖锐,甚至对新文化运动本身也作出讽刺性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