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已变得异常清晰,蒋介石一行人意识到在大陆的局势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决定撤往台湾(地区)。然而,蒋介石的这一决定并非所有人都必须随之而行。许多人都有其他的选择:他们既可以选择留下,也可以选择前往海外,完全不必非得去台湾。
孙科,作为孙中山的唯一儿子,又在国民党内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身份十分特殊,这使得他的选择显得尤为艰难,并且备受关注。无论是选择去台湾,留在大陆,还是前往国外,都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最终孙科并未选择去台湾,而是远赴海外。究竟他为何作出了这个决定,且最终又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呢?
孙科未选择去台湾,主要是因为他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的矛盾。1948年10月,随着战争形势愈加不利,国民党的经济接近崩溃,且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屡屡遭遇失败,局势急转直下。正是在这段时间,孙科提议和谈,几乎与此同步,有人建议蒋介石考虑“休养生息”。然而,蒋介石对此提议做出了强烈的拒绝。
随着11月东北的解放,国民党在淮海战役的初期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为了平息内部的动荡,蒋介石只得让步,于11月26日任命孙科为行政院长,并且赋予其负责和谈的任务。然而,这一安排实际上充满了政治算计,蒋介石并没有给予孙科足够的实权,暗中制约着他的行动,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时间来部署军队。
这一政治博弈显然加剧了孙科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在这场较量中,李宗仁则选择保持旁观,伺机而动。为了迫使蒋介石下台,孙科与李宗仁形成了同盟,最终在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然而,蒋介石并未完全放手,他暗中设下了“和谈之权”的争夺战,促使孙科与李宗仁争斗。孙科最终败下阵来,于3月8日辞去了行政院长职务。
经过这一系列政治风波,孙科不仅与蒋介石关系破裂,还与李宗仁和国民党内的部分高层产生了敌对情绪。在这样的困境中,孙科觉得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暂时退出所有的政治漩涡,不再站队,也不再参与任何决策。最终,孙科离开了大陆,选择了前往香港。
至于为什么他不选择留在大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位列“43位国民党战犯”名单。这使得他即便留在大陆,也必然面临许多政治上的困扰与危险。
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后,孙科的生活并未如他所想的那样安稳。接下来,他先是去了欧洲,后来又漂泊到了美国。在这些漫长的流亡岁月中,孙科开始逐渐产生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也开始对政治感到厌倦和抗拒。正是这种心境使得他在大陆和台湾的多次邀请面前选择了拒绝。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他都毫不动心,哪怕诱惑再大,承诺再丰厚。
然而,孙科毕竟从政多年,积蓄并不丰厚。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生活越来越艰难。尤其是在香港,他身边的许多人经常登门拜访,向他寻求帮助,明确是想借钱度过难关。尽管如此,孙科始终没有拒绝,总是尽力帮助别人。然而,久而久之,他自己的资金也用尽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欧洲投奔老友傅秉常。
然而,在朋友家中待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1952年,孙科与妻子一起离开了欧洲,最终来到了美国,投奔在当地生活的大女儿孙穗英。夫妻俩的生活虽然更加稳定,但依旧面临着经济压力。为了生计,他们一直依赖女儿的救济。然而,女儿家庭的收入逐渐减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有时夫妻俩只能依靠简单的番薯来充饥。
到了1965年,孙科对家乡和旧友的思念愈发强烈,他决定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旧友团聚。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回到大陆,而是决定去台湾。这个决定让蒋介石感到十分欣慰,他亲自指派蒋经国等人迎接孙科的归来。
当时,有人问道:“孙科为何不回到大陆,而是选择去台湾?难道他不怕蒋介石吗?”实际上,孙科此时已是75岁的高龄,年纪渐长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政治野心,也不再对蒋介石构成任何威胁,因此蒋介石对他的回归反而表现出欢迎。对蒋介石而言,孙科的回归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他是孙中山的独子,对国民党的稳定具有象征意义;其次,孙科选择回到台湾,也让蒋介石感受到了一种胜利的满足感。
回顾孙科的选择,他回到台湾,实质上更多的是想与一些老朋友重聚。他在台湾的许多旧识依旧存在,回去也让他感到亲切和安慰。经过这些年的漂泊与磨砺,孙科似乎变得与过去有所不同。即便他之前曾经公开或暗地里批评过蒋介石,回到台湾后,他再也没有做出任何批判性的言论。相反,他在公开场合中多次表示支持蒋介石。
有些人认为,孙科的这一改变并非变得更聪明,而是他不再怀有过去那种批判的心态。在他看来,批评蒋介石已经没有意义,也无助于改变什么。这种看法并不无道理,也许孙科已经明白,随着年岁渐长,某些坚持与斗争已经不再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