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新中国受到多种强大外部势力的围困,国家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迁移运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将东北、沿海等重要重工业中心的诸多机器设备迁移至内地的山谷或偏远地区,力求在相对隐秘的环境中保护和强化工业基础。这场庞大的迁徙行动被誉为三线建设,标志着国家自强不息的决心与努力。
位于西南的重庆市,由于其富有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全国三线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重点城市。在重庆市合川区大庙村,有一座在三线建设中被重点布局的企业,便是国营华川机械厂。
华川机械厂,军工代号204厂,创建于1966年,并于1970年部分竣工投入生产。该厂主要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各类针刺火帽、撞击火帽、针刺雷管、火焰雷管、底火及射管等军用弹药的配套部件。
华川机械厂坐落在华蓥山脉的延伸地带,周围山峦连绵起伏,气候宜人,厂区总面积延绵数公里。主要生产区域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一区为机械加工区,二区为火工品生产区,三区为底火装配及火品研发区,四区为变电总控区,而五区则是厂区的大仓库。
1975年,工厂完成竣工验收时,厂区内高楼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贯穿其中,生活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工人俱乐部、礼堂、露天电影院、托儿所、学校、医院、派出所、招待所、邮局、食堂、市场、商店一应俱全,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生活。厂内设有专用车队和福利科,职工的吃穿用物品均可从大城市直接调拨而来,因其是福利性质,所以价格十分合理,大家的生活过得相对舒适且安逸。
自1971年至1986年,华川机械厂先后研发和生产了36种军用产品及6种民用产品。然而到了90年代,华川机械厂遭遇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冲击,包括山体滑坡、建筑物开裂以及供水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厂方逐步决定将生产线迁移至成都龙泉驿区。
随着工厂的搬迁,在多方努力下,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进驻了华川机械厂的旧址,部分厂房经过改造被用作教学设施,原先的家属区也被改建成了现代住宅楼。目前,华川机械厂的一些建筑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如礼堂、学校与培训大楼等,这些沧桑的建筑默默讲述着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