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尊巍峨庄重的青铜巨鼎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它便是被誉为 “国之重器” 的大克鼎。通高 93.1 厘米,口径 75.6 厘米,腹径 74.9 厘米,腹深 43 厘米,重 201.5 公斤的体量,让它成为西周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这尊凝结着三千年前匠师智慧的礼器,不仅承载着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密码,更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见证了一个家族守护国宝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公元前 9 世纪中叶),其形制堪称周鼎艺术的集大成者。鼎口的大型双立耳庄重古朴,微微内敛的口沿与宽大方正的唇沿,勾勒出端庄肃穆的轮廓;腹部微微鼓垂,形成 “敛口侈腹” 的经典造型,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展现出周人对器物美学的独特追求。最具标志性的是鼎足设计,底部比上端略宽,重心外偏的蹄足造型,完美诠释了从商代柱足到周代蹄足的演变轨迹,是研究青铜时代器型发展的关键实物例证。
鼎身纹饰同样彰显着西周青铜艺术的精湛造诣。口沿下装饰着变形兽面纹,兽首双目圆睁,线条刚劲有力,充满威严感;腹部则环绕着流畅的波曲纹,如汹涌的海浪,与端庄的器型形成动静对比。值得一提的是,鼎内壁镌刻的 290 字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膳夫克的历史事件,不仅为研究西周官制、土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书法风格更是圆润遒劲,布局规整,被金石学家视为西周金文的典范之作。
1890 年,大克鼎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破土而出,揭开了它跌宕起伏的现世传奇。出土后,这件稀世珍宝首先被天津人柯劭忞购得,随后被晚清金石学大家潘祖荫重金纳入收藏。潘祖荫不仅是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更是痴迷古物的收藏大家,他将大克鼎与另一件国宝大盂鼎视为镇宅之宝,亲自撰写联语 “龙虎守巨鼎,钟鼎罗庭除”,表达对两件重器的珍视。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将深埋的宝藏重新取出,但她并未将其据为己有。1951 年 7 月,她怀着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主动致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同年,大克鼎、大盂鼎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从此结束了漂泊流离的命运,成为公众得以瞻仰的文化瑰宝。
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大克鼎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它既是西周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见证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与礼乐制度的辉煌;更是近代中国文物保护史的缩影,承载着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定信念。如今,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尊历经千年风霜的重器,不仅能感受到西周时期的雄浑气象,更能从它曲折的流传故事中,汲取那份守护文明、热爱家国的精神力量。大克鼎,这尊用青铜铸就的文明丰碑,将继续在岁月长河中闪耀,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