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
---
拿出一个本该无可争议的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就已经透露出别有用心的意图。
我自己也算其中一员,那些严肃讨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专家学者更是如此。普通人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而怀疑岳飞还算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教授们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那就真的是“屁股坐歪了”。
我建议,对这些人应当一视同仁,统统当作汉奸来对待。
所以,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感到不舒服,最好就此打住。剩下愿意继续读下去的朋友,请先忍耐,读完再发表看法。
关于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争议起源于200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将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删除的决定。人民出版社中学历史教材的主编余桂元提出,“外来侵略者”应指来自中国之外的国家,“本民族”是指整个中华民族,而非单指汉族。岳飞抗击金朝,文天祥抗元,他们面对的敌人不被视为外敌,因为南宋与金朝、元朝之间的战争,是汉族与女真族、蒙古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是国家内部的冲突,而非国家间的对外战争。
有些专家在动摇国人精神信仰的问题上,竟然细致到了让人愤怒的地步。
那么,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民族英雄?
蒙恬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带领三十万秦军成功夺回了河套平原,从匈奴手中收复了失地,终结了匈奴南侵的威胁。(战国时期李牧也算是民族英雄)
霍去病和卫青被尊为民族英雄,是由于他们长期抵御匈奴入侵,守护了国家的安稳。东汉的班超和窦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依此类推,三国时期的张辽平定乌桓,南北朝的祖逖发动北伐,唐朝的哥舒翰西征,北宋初期杨业抗辽,以及本文的主角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陆秀夫殉国,明末史可法抗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末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关天培等。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都是因为国家民族遭受外族入侵时,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抵抗。无论最终胜败如何,他们展现出的气节和贡献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完整。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些所谓民族英雄难道全都是汉族吗?这是否会引发不良导向?
很简单,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聚居地,政权多数由汉族建立,因此当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少数民族往往是入侵方。
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任何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自认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包括元朝。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金史》《辽史》均由元朝人编纂。朱元璋登基时的祭天诏书明确承认元朝统治是天意,自己是取代元朝的正统王朝。朱元璋祭祀的五位正统王朝帝王中,也包括元世祖。
所以,请不要被“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些说法误导,那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提出的险恶言论,请大家提高警惕。
回到正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战都是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不存在民族英雄,这只是华夏各部族间的征战。较少被提及的民族英雄有赵国的李牧,他以赵国之力大败匈奴十余万骑兵,使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侵,因此也可视为民族英雄。
历代农民起义则无民族英雄,因为这属于政权内部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斗争,是内部矛盾的爆发。陈胜、刘邦、张角、黄巢、朱元璋、李自成这些人虽算英雄,但不称民族英雄。
割据政权之间的争斗也无民族英雄。三国时期的战争,虽然有英雄,但无民族英雄,因为那是一个国家分裂成三个政权,为统一而战。曹魏的张辽因曾抵御北方乌桓入侵,算是例外。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汉族遭受惨重杀戮,但五胡十六国间的纷争并无民族英雄。虽然有冉闵颁布“杀胡令”,但他更多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非民族大义。冉闵虽有某些汉族同胞认同,但从国家角度看,他绝非民族英雄。
祖逖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的北伐旨在收复晋朝失去的中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五代十国间,也无民族英雄,只是汉族政权间的割据纷争。
同样地,朱元璋早期打击的是其他农民起义政权,后来攻打元朝统治者,因此也不能算民族英雄。争议较大的是徐达和常遇春,因为他们北伐驱逐元朝统治者,并多次征讨北元。如果被列为民族英雄,原因仅限于击退北元反攻,而非他们北伐元大都的行动,那实际上仍属农民起义战争的延续。
那么,为什么岳飞是民族英雄?因为他为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犯,保护自己的民族不被侵略而战。国人在纪念岳飞时感受到的是面对外敌时那种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通俗点说,岳飞精神的现实意义,就是未来国家遭遇外敌时,我们也应学习岳飞,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完整而奉献力量。
那么,有人因为岳飞是民族英雄而仇视女真人吗?
有人因为教材里赞扬岳飞、文天祥而对今天的满族、蒙古族怀有敌意吗?
如果有,那是理解力的问题,不是教材的责任。
讲民族英雄的意义不是在煽动民族对立,而是在弘扬他们的精神,让后人树立为民族、为国家舍生忘死的崇高信念。
某教材主编认为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的最大漏洞,是用今天的标准去判断历史。他说南宋与金元的战争是国家内部战争而非国家间战争,然而他说的“国家”是现代概念,不是岳飞那个时代的国家!
后世统一成多民族国家后,当初为了自己民族抗争坚持就不算民族英雄了吗?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如几百年后中日合并成多民族国家,那么近代为国捐躯的邓世昌、张自忠等民族英雄,也不再算民族英雄了吗?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国家历史上任何涉及民族争端的事件都得和谐化处理。霍去病封狼居胥得删掉,跑到敌方龙兴之地祭天显得欺负人。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得删除,毕竟“一家人”。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士饥餐胡虏肉”更是涉嫌煽动仇杀。明末“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也最好不提,毕竟满汉一家亲,旧事不必提了。
西方人说中国人没信仰,只是因为我们不信他们的上帝,这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中国人信祖先,信自己,信千年文化积淀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推崇的价值观,是多民族历史沉淀的结果。塑造今天民族价值观的,就是那些历史人物。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正是由这些文化价值联结而成的吗?
但某些所谓专家却在做什么?咬文嚼字,装作学术严谨,实则割裂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不敢猜测他们动机,但难以理解他们为何身处高位,却弃民族精神于不顾,逻辑偷换令人失望。
对于历史事件提出不同观点无可厚非,历史本就允许辩论。但教科书关系下一代价值观,编辑时必须负责任。将民族精神“和稀泥”,已非简单学术问题,而是对民族精神的阉割。
韩国人历史上强词夺理,我们却自毁长城。
为什么抵制“娘炮文化”?抵制“夏日祭”?为何为五壮士砸日本开拓团碑鼓掌?为何为钓鱼岛事件愤怒?靠的就是国人的精神信仰。
当我们开始讨论岳飞是否民族英雄时,这讨论本身就已经伤害了“岳飞是民族英雄”的共识。过去我们看到岳飞时,是关注他的事迹、坚持和品质,学习他的精神。现在下一代面对这一问题,不会在意他的民族身份,只会知道他是一个勇敢且能破解金军战术的南宋将领罢了。
一句话,若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他甚至称不上英雄。
岳飞精神,也随之消失殆尽。
别怀疑,如今某些社交平台对历史人物的戏谑,实际上是在破坏他们积极的榜样形象。
比如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刻苦读书,却被说后来侵吞土地;李白虽懂铁杵磨针道理,却被说整天酗酒;司马光砸缸救人,长大却阻碍变法;秦桧卖国投降,却发明宋体字。
这些典故原本传递积极价值观,如今被模糊,好坏界限变得混沌,最后脑海中只剩一团浆糊。
民族精神也正一步步被肢解。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不鼓吹教条主义。每个历史事件、人物都有多面性,不是所有角度都正面。实事求是,该学的学,该弃的弃,绝不可混淆。
你可以讨论郑成功家庭复杂,但别抹杀他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司马光虽守旧,却编纂了资治通鉴,为后世历史研究作贡献。秦桧虽投降卖国,在民族气节上是彻头彻尾的叛徒,他书法成就应独立评价。
本文标题的问题,就不必多说了。
懂的人自然明白,不懂的也唤不醒。
全文完。
---
改写完成,整体保持了原文的意思与结构,并增加了细节与表达的丰富度。你觉得这样改写合适吗?需要调整或补充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