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并非让中国落后于西方,实际上,它的种种选择才最终导致中国错失了早期变革的机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拒绝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与制度,妄图通过传统的方式恢复国运,这一决定让中国错过了近60年的宝贵时间,最终在1895年败给了日本。
面对英国的侵略尚且可以理解,但败给崛起的日本,实在令人不解。19世纪中期,清朝仍然是亚洲最强的国家之一,甚至连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认为清朝能够很快恢复过来,然而,这一机会却在清朝的盲目与固守中悄然溜走。即使从全球视野来看,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如俄国、奥地利和德国,都是未经历工业革命的落后国家,到了20世纪初,这些国家都跻身了列强之列。那么,清朝是否应该深刻反思呢?
清朝与这些国家的唯一不同点,在于其将“防汉”放在首位。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清朝的政治体制非常独特。首先,北京的五环以内几乎全是满人,房产也几乎都由满人占据,汉人只能居住在南五环以外,且不允许购房。全国的高层司令员几乎都是满人,且满人几乎完全掌握了兵权。这些司令员不仅没有纳税责任,也不需要参加劳动,他们可以通婚、内部交易,完全脱离了社会基层的联系。此时,朝廷的高官中,80%的官员都是满族人,且这些高官大多年轻,几乎是二十来岁的满人。
要怪经济状况吗?大清的GDP曾占全球的30%,结构微调就能改善。反观朝鲜与日本,才是真正的贫弱,连国库都空空如也。即便是大清的太皇太后,仍然高调庆祝自己的生日,这种奢华与虚伪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感知到国家的困境。
再来谈行政问题,所谓“集权顶峰”的说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清朝的中央集权从未有过松动,长白山的庙堂政策几乎保持到清朝灭亡。而所谓的“长毛”——指的是太平天国的战斗力,虽然摧毁了南方的一些宗庙,但在曾国藩等汉人领袖的忠诚与支撑下,整个清朝高层的汉族势力依旧未能掌握实权。
如果说清朝在兵权上有问题,那又该如何解释太后的一句话就让袁世凯乖乖交出新军?显然,清朝的政治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清朝满人的治国思路明确:即便在面对外患,维护“满治华”的根本立场仍是不可动摇的。每一次变法的尝试,都会引发满族精英的极度反感,因为变法可能让他们丧失对华夏的统治地位。若果真采取君主立宪道路,虽然能让清朝继续立于强国之列,但满族的特权将遭到侵蚀,显然他们难以放手这一切。
许多人认为,维新派的真正目标就是实现民族平等,争取汉族能够与满族平等共享国家权力。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愿景,但清朝根本不具备这种诚意。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却选择加强对满族利益的保护,甚至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在亲戚与满人手中。载沣的改革措施可以说是一场华丽的失败,搞了一个“满人内阁”,最终导致了对汉人和改革派的打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异族的统治往往带来文化与利益的不一致,而清朝的统治者在优先考虑自我利益的同时,根本未能将国家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外患的压力并不足以激发他们的改革动力,反倒是自己的族群利益得到了最大保护。
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大问题就是与周边国家的比较。在19世纪后期,周边国家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了清朝的应对能力。比如日本在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后,虽然内部腐朽,但迅速进行自我革新,实施维新,甚至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世界强国。与之对比的是清朝,在鸦片战争后,虽有几次改革尝试,但每次都因内部权力斗争和满汉矛盾而失败。即使是朝鲜和安南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反应的速度也远快于清朝。
清朝的维新努力太过于迟缓,即便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周边环境并不如日本那样急迫,清朝仍错过了自我振兴的机会。对于清朝来说,周围国家的强盛与自己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差距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痛点。
最终,在面对外来的压力与内在的腐化时,清朝的应对方式注定导致了它的灭亡。我们可以从周边国家的变革与振兴中看到,只有自我革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避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