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让总管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心如刀割。在那场战斗中,清朝的脆弱与日本的强大对比让他痛心疾首。最令他失望的是,慈禧太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不仅不支持全面战争,反而倾向于通过和谈解决问题,这让李鸿章感到彻底的无奈。然而,尽管心有不甘,他依然硬着头皮,带着慈禧的懿旨,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代表再度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和约,企图换得一时的和平与安稳。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李鸿章深知如何应对复杂的谈判局面,但这次面对日本方面的步步紧逼和极端苛刻的条件,李鸿章即使心有怨恨,也无法反抗。他心知肚明,日本的野心并不会因为一次谈判而收敛。签订完《马关条约》后,李鸿章忧心忡忡,深知如果不彻底解决日本的威胁,大清迟早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他向后人告诫道:“要想国家无后患,日本必须灭掉。”
回顾历史,日本曾经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岛国。在我国的农耕文化早已走向成熟时,他们还在原始的渔猎阶段。直到一些秦人东渡日本,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到这个岛国,才逐渐引领了日本的崛起。唐朝时期,日本曾积极派遣使者前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治国理政的经验。而到了明朝时期,随着日本逐渐崛起,他们的野心开始显现,开始对中国意图不轨。
在戚继光带领军队打败日本海盗后,日本表面上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他们在暗中酝酿着更为庞大的侵略计划。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确定了以“大陆政策”为核心的战略,计划越过朝鲜,逐步侵吞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不得不说,日本的决心和志气令人佩服,一个物资匮乏的岛国,居然有如此远大的野心和准备。这种决心,或许正是清廷小看日本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堂、工厂、武器、军舰等一项项改革措施接连推出,清朝皇室一度认为国家的实力已经逐渐恢复。
然而,当日本侵略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时,清廷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危险。朝鲜国王向清朝求援时,光绪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出兵。这次虽然清军暂时压制住了日本,但十年后,日本凭借更强大的军力,再次发动战争。此时,明治天皇为了加强海陆军力量,毫不吝啬,每年自掏腰包30万,而清廷不仅没有及时支付军饷,甚至还将北洋水师的军饷挪作他用,为了慈禧的生日庆典,导致水师没有足够资金更新武器,最终只能带着过时的装备上战场,导致全军覆没。
到了1890年,清朝的海军力量相较日本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优势,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技术优势。北洋水师的2000吨以上的军舰有7艘,而日本则有5艘,但日本在明治天皇的节俭治国下,大量投入资金用于海军建设。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拥有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以及强大的陆军力量,而北洋水师则在1888年后几乎没有新增战舰,且舰艇老化,火力差,射程短,航速慢,战斗力大打折扣。1891年以后,清军的武器和弹药几乎没有得到补充,军队的训练也相当松懈。然而,光绪帝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仍然在与慈禧争夺权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1894年,朝鲜爆发内乱,再次向清廷求援。清军进入朝鲜后,按照《中日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了日本。日本趁机大举出兵,发动侵略战争,而此时,慈禧太后居然认为不该让战事影响她庆祝60大寿,直到中日谈判彻底破裂,清廷才匆忙增兵朝鲜。日本的多年计划终于在此时得以实现。经过数月激烈战斗,清军全线溃败,而李鸿章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被指责为“卖国”。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等人在马关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划归日本,还要支付2亿两白银的赔款。此外,大清还要开放商埠,允许日本在口岸设厂。李鸿章起初并不愿意同意割让如此重要的土地,但当时的他已经身处险境,生命和国家的未来都掌握在他人手中,最终不得不签字。此时,李鸿章终于明白,他曾经想着联合日本对抗沙俄的主张,简直是大错特错。回溯过去,1874年,日本借琉球事件派兵台湾,李鸿章未曾警觉日本的威胁。当时,日本并未直接吞并台湾,而是通过外交手段要求清朝支付5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李鸿章认为此举不值得开战,遂命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采取“吓吓日本”的策略。然而,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再次选择主和,试图保住北洋水师的力量,最终还是在光绪帝的坚持下,勉强同意出兵。签署《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心彻底凉了,他深知日本永远不会满足,清朝若想保太平,必须彻底击败日本,消灭这个岛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