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何未能携手抗清?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641年2月27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占了洛阳,并亲手杀害了福王朱常洵,甚至将其尸体煮成肉汤,和手下将士共享这一“战利品”。
在这之前,张献忠与李自成曾有过合作,可为何最终未能联合抗击清军呢?
这段历史中的两位领袖,其实曾在一定程度上联手过,但更大程度上,他们各自为战,未曾真正携手并肩作战。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农民起义军内部长期存在的问题——合作难,内讧常。
为何农民军难以合作?
从根本上讲,农民军之间的合作往往困难重重,因为他们之所以起义,本就是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相互拆台、内斗,而非协同作战。
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无非是长期的天灾加上政府对灾民的无视,使得百姓陷入极度贫困和饥荒。民众生活艰难,生死无望,因此起义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选择。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起义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得一线生机,而能否从这场起义中“出头”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却往往与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不是一心想要生存,而是想借乱世求得一番事业。
李自成的身份并非一开始就是农民,他曾是驿站的职员,后来在甘州参将王国的麾下做军官。因为长期拖欠军饷,他最终爆发怒火,将王国杀死,引发兵变。
张献忠最初也不是农民,曾是一名捕快(类似今天的刑警),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死刑,后遇赦免流落江湖,成为一个社会的边缘人。
而陈胜与吴广,也都并非普通农民,陈胜还是一名小军官。
这些领袖们,几乎都不是出身于贫苦的农民阶层,而是那些在社会中未能获得应有位置的“有能之士”。他们是野心家,是社会底层的精英人物,受到当时的阶层制度压制,无法出头,而乱世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野心与权力:农民军内部的裂痕
随着农民起义的逐步发展,原本为了生存而起义的农民军领袖们,渐渐将目光转向了更大的目标——权力和财富。在这场斗争中,曾经的盟友,最终往往变成了竞争对手。
许多农民起义,最终之所以失败,并非外部敌人打压,而是内部的激烈争斗。陈胜与吴广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吴广,作为陈胜的得力助手,忠诚且宽厚,是起义成功的关键人物。然而,陈胜在面临军事危机时,突然怀疑吴广的忠诚,认为吴广欲谋兵权,于是下令暗杀吴广。陈胜虽为“成功者”,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因权力斗争而败北的命运。
吴广的死显得格外冤枉——他从未有背叛之心,但权力之争却导致了这位忠臣的惨死。
李自成与罗汝才的合作与背叛
李自成与罗汝才的关系,曾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合作。罗汝才,外号“曹操”,以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军事组织能力著称,他曾是李自成的重要搭档,合作紧密。两人共同征战,互补互助,屡次获得胜利。然而,随着战果的增多,李自成渐渐产生了对罗汝才的猜疑。
李自成认为,罗汝才不仅仅是一位忠诚的部下,他聪明过人,深得士兵们的心,若日后产生二心,势必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李自成决定除掉罗汝才。
1643年,罗汝才在营帐中睡觉时,突遭李自成派来的精锐士兵袭击,惨死在刀下。李自成随后声称,罗汝才是被明军所杀,但他的部下并不轻信这个消息,纷纷反叛。
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分裂
张献忠和李自成曾短暂合作,彼此在争夺战利品的过程中,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分裂。张献忠转向了长江流域,而李自成则主攻黄河流域。两人逐渐占据了不同的战区,无法再合作。
李自成与张献忠最终都称帝,李自成在1644年4月称帝,建立了大顺,而张献忠在同年12月也自立为帝,称“大西”。从此,两人各自为政,再也没有什么合作的可能。
总结:内讧导致的农民起义失败
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李自成与罗汝才,抑或是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关系,农民军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内部的激烈争斗。虽然这些起义的领袖们曾因共同的目标联合过,但最终,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使得他们相互背叛,导致了农民军的失败。
这些农民军领袖,尽管有着超凡的能力和野心,却常常被权力斗争所困扰,最终无法走向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