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刚刚登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便接连遭遇重重灾难。先是旱灾肆虐,长达半年无雨,土地龟裂,庄稼枯萎,接着蝗虫成灾,吞噬了所有粮食,颗粒无收。就在民众苦不堪言之际,更为致命的瘟疫随之爆发,肆虐乡间,生灵涂炭。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天灾未尽,瘟疫又如影随形般袭来。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村民们,纷纷染上疫病,纷纷倒下。
因为旱灾与蝗灾的双重打击,濠州钟离地区的百姓家中粮食早已耗尽,只能剥树皮、嚼草根来勉强维持生命。长期营养不良使他们身体羸弱,一旦染上瘟疫便难以抵抗。最初,他们感觉浑身无力,随后高烧不退,时而冷颤,接着上吐下泻,短短数日内便耗尽生命之气,最终断气而亡。
起初,村民们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天灾人祸历年不断,死几人似乎已成常态。但没过几天,孤庄村甚至周边十几座村庄一天之内暴死十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死伤。每天都有死亡的噩耗传出,村民这才惊觉瘟疫肆虐,传染迅速,无人能幸免。想起“在数者难逃”的凶兆谶语,恐慌蔓延,纷纷带着老人和孩子逃离家园,四处投靠亲友,甚至乞讨为生。
不到半个月,濠州钟离太平乡的十几座村庄几乎人烟全无,孩子大人一同逃散,鸡犬之声亦寂然消失,整个村落陷入一片荒凉凄清,宛如末世降临。
孤庄村的朱五四是一名年逾六旬的老农民,他原本拥有一个大家庭。短短半月时间,瘟疫夺走了他三名至亲。64岁的朱五四在四月初因瘟疫去世,三天后长子朱重四也不幸病逝,十几日后,他的妻子陈二娘也因病离世。
朱五四的二儿子朱重六和幼子朱重八(即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亦名朱兴宗)目睹父母兄长一一倒下,因家境贫困无力请医买药,只能相对痛哭,束手无策。
朱家原本贫困,家徒四壁,靠替人做雇工维生。此次瘟疫夺走三条性命,幸存的兄弟俩空手无财,连买三口棺木的银钱都没有。尸体长时间搁置家中不可行,必须寻得土地安葬,可朱家贫困无地,一寸土地也没有。
兄弟俩思索再三,转向亲戚求助,但无一人宽裕可帮。最终,他们去向雇主刘德求助。朱氏父兄多年来替刘德劳作,未曾偷懒欠租,盼他施以援手。谁料话未说完,刘德便断然拒绝,并口出恶言,令两兄弟心寒失望。
正当兄弟俩无计可施、泪眼相对之时,邻居刘继祖和妻子娄氏走进屋内,责备朱元璋兄弟为何不来找他们商量,反而去求人家。二人本是邻居,关系亲密,理应互助为先。
原来,刘继祖的小儿子刘英和朱元璋同龄,自幼玩伴。刚才刘英在地主刘德家,目睹元璋兄弟被拒情形,心生同情,回家述说经过。听闻此事,刘继祖夫妇顿生怜悯之心,决意伸出援手。
刘家虽非富裕,拥有数亩薄田与山林,遂决定赠与朱元璋兄弟一块葬地,供其安葬父母兄长。元璋兄弟感激涕零,磕头谢恩,终于解决了葬地问题。但寿衣棺木仍无着落。刘家也尽力相助,兄弟俩只得将尸体用破旧衣物包裹,再用一扇破旧门板抬到葬地挖坑埋葬。
抬着三具尸体,兄弟俩疲惫不堪,边抬边哭,气喘吁吁抵达山坡下。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滚,雷电交加,仿佛天塌地陷。随即暴雨倾盆,持续半小时,兄弟俩躲在树下瑟瑟发抖。雨停云开后,二人下山查看,却惊讶发现尸体踪迹全无。原来山坡植被被砍光,土质松散,大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将尸体掩埋,形成厚重“土丘”,被民间称作“天葬”。
《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35年后已登基称帝的朱元璋撰写明祖陵碑文时,回忆此段苦难往事,依然心怀悲痛:“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淆浆!”
公元1366年,朱元璋已击败劲敌陈友谅,正围攻张士诚,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在志得意满之际,他抽空衣锦还乡,主要为父母兄长迁葬安葬。
返乡孤庄村,朱元璋特地寻访恩人刘继祖,得知刘继祖夫妇已故,仅小儿子刘英尚存,内心感慨万千。为报恩德,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赦免刘英家所有徭役税赋,赏赐丰厚钱财,命其及后代世代守护明祖陵墓。
明清史籍记载,明太祖文集卷一有追封义惠侯刘继祖诰文:“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
至于那位刻薄无情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并未责罚,反而赐予他20亩田地。朱元璋对左右说:“刘德的行为实属人之常情,何罪之有?若非他赏碗饭吃,恐怕我父子早已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