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张说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深受唐玄宗宠信,是当时最重要的宰相之一。尽管与姚崇、宋璟等人的名气相比,他的历史光环似乎略显低调,但张说的事迹却比“开元名相”中的任何一位都要更加丰富和传奇。张说的个性鲜明,读他的故事,不由得让人觉得他像极了“李逵”,在危急时刻一言不合便挥起“斧子”,毫不留情。
如果要为张说举行追悼会,那一定少不了这样的一句话:“张说的一生是充满战斗的一生,他勇敢无畏,直面挑战,虽然数次险些丧命,最后却死于一阵乱箭。”
不过,张说的“斧子”并非真刀真枪,他的“武器”更多是文人的精心布局和策略。接下来,我们将带你走进张说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感受这位历史巨人的魅力。
恶斗姚元之:互相算计的“宰相对决”
姚崇,字元之,是开启“开元盛世”的元勋之一,且被誉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在唐睿宗时期,张说与姚崇曾共事,为了保护唐玄宗,两人一同遭遇了太平公主的贬黜。历史的复杂性常常让敌人的敌人并非朋友,反而可能成为死对头,张说和姚崇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当这两位曾经的“战友”重返朝廷时,张说早已稳坐中书令的高位,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首相,而姚崇的归来,无疑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张说深知姚崇不仅资历深厚,且拥有广泛的支持,于是开始暗中策划,试图通过手段削弱姚崇的影响力。
在姚崇刚刚回朝时,张说命令心腹赵彦昭上奏弹劾姚崇,但这一举动并未引起任何波澜。唐玄宗此时已经有了“情定姚崇”的决心,赵彦昭的弹劾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面对姚崇的威胁,张说不甘心失败,甚至开始策划更具威胁性的阴谋。为了削弱姚崇,张说甚至指使唐玄宗的宠臣姜皎上前进言,试图转移注意力至姚崇的不当行为。然而,唐玄宗深知张说的用意,愤怒之下决定下令将张说贬出长安,直到姚崇去世,张说才得以重回朝廷。
算计张嘉贞:政治博弈中的权谋之术
开元九年,张说再次担任宰相,但这一次他面临的对手是曾经的下属——张嘉贞。张嘉贞脾气暴躁,刚愎自用,与张说几乎没有任何合作的空间。两人之间的矛盾早已有迹可循,最终在一次争执中,张说公开与张嘉贞对峙。
当张嘉贞提出要对广州都督裴伷先执行杖刑时,张说毫不客气地反驳:“士可杀不可辱,谁能一辈子当宰相?你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可就不好收场了。”一句话将张嘉贞气得七窍生烟。
张说从姚崇那里学到了一些政治手段,尤其是在“后发制人”的策略上,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的弟弟因为贪污罪被揭发,张嘉贞担心自己也会被牵连,焦虑万分。张说眼看时机到来,立刻提出“素服待罪”的建议,暗示张嘉贞通过低姿态来求得宽恕。
没想到,唐玄宗果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将张嘉贞调任至豳州,而张说则顺利接管了他的位置。但张嘉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张说的圈套。次年,张嘉贞回京述职时,唐玄宗为他设宴,然而,张嘉贞当众辱骂张说,这令在场的其他宰相感到震惊。最终,在几位宰相的劝说下,张嘉贞才被请出宴席,而张说则如常享用宴席,唐玄宗对此竟没有生气,仿佛一场“政治闹剧”般无足轻重。
压制宇文融:背后的暗箭伤人
张说终于稳坐宰相之位,但这并未让他高枕无忧。宇文融,一位与张说有较深恩怨的权臣,联合其他几位敌人向张说发起了政治反击。宇文融等人联合李林甫和崔隐甫,暗中寻找张说的弱点,最终利用张说亲信的失误,将他投进了监狱。
张说的弟弟为了救他,不惜亲自割耳鸣冤,表示张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高力士的报告进一步加重了张说的处境,他被描绘成一个满身污垢、身心疲惫的囚徒。然而,唐玄宗心软,决定仅仅将张说罢免,而没有给他过多的惩罚。此后,张说被调任到集仙殿、尚书左、右丞等职务,虽然没再担任宰相,但依然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开元十八年,张说因病去世,享年63岁。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但张说依然被后世誉为“开元名相”。
文治先驱:改革与人才选拔的双重贡献
张说的宰相生涯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更是他深刻的改革理念和卓越的治国能力的体现。通过整合文武资源、推动兵制改革,他在唐朝的政治体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开元七年,张说就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兵制改革,裁撤了20万边军,并通过募兵制建立起新的军事力量。而这一改革正是为了应对当时府兵制的种种弊端,带动了唐朝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张说还大力推行科举制,推动了平民百姓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一举措为唐朝的政治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来的文人阶层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张说的历史地位,不仅因为他在宰相职位上的权谋之术,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腕,推动了唐朝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