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意思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字数也尽量接近原文。
---
今天要讲的这位历史人物,可谓是鼎鼎有名,他与齐桓公、晋文公齐名,堪称一代霸主。他就是开启秦国春秋霸业的关键人物——秦穆公。
一提到秦穆公,许多读过中学历史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他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称号。确实,秦穆公在秦国崛起的历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秦国的开创者,更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杰出君主。
在秦穆公之前的近百年里,秦国刚刚开始建立,国土面积有限,主要活动范围局限在西部边陲,国家规模还很小,内部矛盾激烈,竞争激烈,处境艰难。秦国地处偏远,和中原诸侯的联系少之又少,也没有显赫的战功或知名人物。中原各国的人们甚至对秦国抱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那是一个落后、愚昧、文化落后的蛮荒之地。
秦穆公在位近40年,期间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不断东征西讨,成功征服西戎诸族,最终成为了周天子认可的西方霸主。此时的秦国,已经彻底改变了昔日的边陲小国形象,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放眼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已跻身诸侯国第二梯队,与齐国齐肩,仅次于晋楚两大强国。同时,秦穆公积极参与当时的国际事务,极大提升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秦国后代对秦穆公充满了自豪感。比如后来的秦孝公,在主持商鞅变法时提及祖先时曾说:“我祖上也曾辉煌过,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天子诸侯都对他敬重三分。”
西汉时期的贾谊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写道:“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这句话明确指出,秦穆公为秦国成为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古代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也评价说:“君子因此知秦穆公为君者,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意思是说,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明君,关键在于他善于识别和重用人才。
不过,司马迁却给秦穆公留下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他先肯定了秦穆公的丰功伟绩:“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但随即转折:“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司马迁认为,秦穆公未能成为诸侯盟主,是有原因的:他临死时不珍惜臣民,竟然带着国家中的贤良大臣一起陪葬。先王去世时尚能留下美德和法度,秦穆公却让百姓敬仰的贤臣陪葬,这种行为导致秦国失去了继续东扩的动力。
秦穆公去世后,三位被认为贤能的重臣奄息、仲行、针虎随他殉葬,合葬一处,史称“三良殉秦”。这一事件彻底破坏了秦穆公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让他的偶像光环大大受损,秦国因此在春秋时代一度陷入困境。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三良”与秦穆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秦穆公真的是一位爱惜人才的明君吗?
“殉葬”,也称“人殉”,是古代极为残酷而野蛮的一种习俗。这种制度曾在世界各地存在过,而在中国则断断续续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最终被废止。
为什么要实行殉葬呢?大多是因为一些统治者或贵族希望死后还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强迫奴仆、妻妾、侍卫乃至厨师和乐师一起进入坟墓,继续在阴间为他们效劳。
商朝时期是中国殉葬制度的巅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中,曾在一座墓穴中发现多达164具陪葬者遗骸,其他坟墓和祭祀坑中也都有大量殉葬者的遗迹。
周朝时期殉葬风气依旧盛行。举例来说,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珍贵的“编钟”,同时在墓中还发现了23具陪葬的年轻女子骸骨。
但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殉葬风俗逐渐被抛弃,各国开始限制陪葬人数,避免滥杀。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晋景公(那个传说中掉进茅坑里淹死的君主)只让一个背他出坑的小太监殉葬,还是因为所谓的“神启”。
然而,秦国位于西方边陲,与中原文明隔绝,殉葬的风气在这里依然盛行且未得到根本改观。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考古发掘,秦国君主殉葬的人数都是诸侯中最多的。
比如秦武公去世时,殉葬者高达66人。执政能力平庸、成绩不显的秦景公更惊人,他的墓中出土了多达186具殉葬者遗骸,成为中国考古发现中殉葬人数最多的君主。至于秦始皇这样“千古一帝”,陪葬人数恐怕更是成千上万。
不过,尽管其他秦君的殉葬人数多,秦穆公的做法带来的恶劣影响却无人能及。其他秦君殉葬的多是奴仆、妾侍、侍卫等普通随从,但秦穆公却用贤臣来陪葬,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也极具毁灭性。
一般而言,贤臣被视为国家的宝贵政治财富,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王朝稳定和延续的关键。因此,贤臣往往被保留给继任者,继续推动改革和发展。但秦穆公让三位得力大臣陪葬,明显忽视了子孙和国家未来的利益。
这三位贤臣不仅品德高尚、才华横溢,还深受百姓爱戴。三人遇难后,秦国民间流传着一首哀悼诗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大意是:上天啊,你怎能夺走我们的大好人?如果可以,我们愿以百人来换他们。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诗经·秦风·黄鸟》。
既然三位贤臣在秦国威望如此之高,秦穆公为何还要让他们陪葬?有一种猜测是,秦穆公雄心勃勃,想在地下继续掌控国家,便决定带上三位贤臣同赴黄泉。加上秦国自古有殉葬传统,这三位贤臣“士为知己者死”,也可能是心甘情愿的。
不过,如果这样理解,恐怕是低估了秦穆公的智慧。
秦穆公真的昏庸吗?当然不是。能达到他那样的成就,绝非凡夫俗子。像他这样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君主,无疑是聪明绝顶的人物,放在今天也是杰出领袖。他难道看不出让三位贤臣陪葬可能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所以,他这么做,必然另有深意。
我们推测,第一,很可能是为了巩固政权的稳定。
三位贤臣功高震主,名声远播,民众拥戴,甚至在权势上可能超过太子。对秦穆公来说,确保自己血脉顺利继承是当务之急。如果自己一死,太子无法控制这些大臣,政权极易被动摇。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臣专权、废立君主的事情屡见不鲜。
因此,秦穆公可能选择先让贤臣陪葬,防止他们干预继承,让太子能稳坐江山。这种利用殉葬以巩固权力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先例。比如汉武帝去世前,逼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以避免权力争斗。
第二种可能,是用殉葬向太子立威。
这属于帝王的高明权谋。秦穆公生前要求三位贤臣殉葬,但丧事由继任者秦康公执行。秦康公完全可以赦免他们,借此笼络人心,增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但秦康公未能领会父亲的深意,最终仍然让贤臣殉葬,可谓“玩大了”。
站在秦康公的立场也不容易:是否违背父命?如何面对三良的忠诚誓言?拒绝他们陪葬,是否会被视为不忠?最终,选择殉葬,似乎是最简单也最安全的决定。
秦穆公死后,秦国直到战国时期的秦孝公之前,再无显赫君主。秦国发展势头停滞,逐渐在春秋诸侯中失去了竞争力,甚至被晋国屡屡击败。战国初期,秦国还多次败给魏国。
秦国沉寂的根源,恐怕与秦穆公的殉葬政策密切相关。
有人可能觉得,“不过殉葬了三位贤臣,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是,人才流失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你是一个苦读多年、才华出众的年轻人,看到秦国连贤臣都要陪葬,你还愿意去吗?哪怕给你再多的财富和权力,也难以抹去恐惧和担忧。
更何况,这“三良”并非外聘,而是秦国本土的顶尖人才。自家人才都不安全,外来人才更不敢踏足秦国。秦国本就人才匮乏,殉葬制度无疑加剧了人才流失。
人才是国家进步和治理的关键,没有人才,如何谈得上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更糟的是,殉葬的存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官员越有才干越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大家宁愿庸庸碌碌、按部就班,也不敢冒险展现才华。这样一来,国家政治自然停滞不前。
这正是秦穆公当初没有预见到的惨痛后果。他虽然生前建树卓著,却因为殉葬三良,丧失了贤臣支持,断送了秦国未来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潜力。
——
特约撰稿人:林洛菲
编辑:凉三
《历史人物B面》节目策划人:文杰 程勇
---
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者更口语化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