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边缘,烈日炙烤着龟裂的土地。老农阿卜杜勒蹲在自家玉米田边,枯槁的手指划过仅剩的几株蔫黄幼苗。三个月前,遮天蔽日的沙漠蝗群席卷而来,十分钟内啃光了这片寄托全家生计的绿色希望。他喃喃道:"去年洪水冲走了种子,今年蝗虫吃光了秧苗,大地赐予我们生命,又轻易收回。"
非洲大陆上演着残酷的生存悖论——坐拥全球60%未开垦耕地,却承受着最严峻的粮食危机。联合国最新报告揭示触目惊心的数字:2023年全球7.33亿饥饿人口中,非洲每五人就有一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当外界疑惑"为何不耕种自救",答案深埋在滚烫的沙砾与历史的褶皱中。
非洲的"热带大陆"称号暗藏生存考验。在莫桑比克赞比西河谷,雨季洪水能将整季稻谷连根卷走;旱季烈日又能让河流断流、土地板结如石。2020年东非蝗灾如同移动的灾难,仅肯尼亚就有7万公顷良田瞬间化为荒原。农民们年复一年在希望与绝望间轮回,播下的种子常被极端气候吞噬。
历史的阴影从未远离这片土地。行走在莫桑比克的腰果种植园,空气中弥漫着经济作物的甜香。这个国家可耕地面积达3600万公顷,却将最肥沃的土地献给了殖民者遗留的单一作物体系。一个多世纪前,葡萄牙殖民者强迫农民砍掉粮食作物改种腰果树,如今全国仍有一半口粮依赖进口。非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34个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单一经济作物,脆弱性深植于土地基因中。
在坦桑尼亚的稀树草原,哈扎族人依旧延续着祖先的生存智慧。当年轻人在草原上追踪疣猪踪迹,或是采集猴面包树的果实,这种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方式正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瓦解。随着草原退化与保护区扩张,传统食物来源日益缩减,而转型农耕又面临水土不服的技术困境。
转机正在大陆各处悄然显现。在乌干达尼罗河畔,中国援建的卡鲁玛水电站去年实现全机组发电,稳定的电力正流向新建的灌溉泵站;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红线列车穿梭不息,将郊区的蔬菜准时运抵都市餐桌。这些变化背后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系统性赋能——中国已向非洲派遣上万名农业专家,在24国建立农技示范中心。
当肯尼亚斯瓦克大坝的主体工程在去年基本完工,下游干裂的土地终于迎来甘露。当地农民玛丽亚在新建的沟渠旁捧起清水:"这水流来之前,我们只能靠天吃饭。现在孩子们可以每天吃上玉米糊了。"新技术与新设施正在改写非洲农业的命运密码。
非洲的饥饿困境从来不是简单的勤劳与否的问题,而是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方程式。当国际社会持续提供技术援助与资金支持,当非洲各国推进农业多元化改革,当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延伸,这片古老大陆正在积蓄改变的力量。土地的记忆或许沉重,但深耕合作的犁铧终将翻开新生的沃土——那里孕育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千万人安身立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