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国的军队刚刚失败,消息迅速传到全国,然而不久后,整个战争场景仿佛演绎成一场戏。秦国的威力如破竹之势,短短几天,局势已然转向,几十万赵国士兵覆灭,曾经指挥赵军的赵括也因此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对于后人而言,赵国的失败几乎成了赵括个人的代名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00年后的山西石碑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赵括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无能,他也没有我们所说的那般愚昧。
纵观古今,无数次的战争都充满了政治阴谋和军事智谋。在我们为那些权谋士的智慧鼓掌时,千万别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先进的制度最终总能碾压那些停滞不前的制度。那些固守传统、抗拒变革的国家,最终会在与更加灵活的国家对抗中败下阵来。所谓的谋略,最终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最致命的失误,通常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回头看看长平之战,赵括不过是那个“稻草”而已。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生产力飞跃,武力迅速强大,步入了全民皆兵的新时代。进入嬴政时代,秦国早已从二流国家蜕变为诸侯国中令人畏惧的强大敌人。而赵国,同样也不弱,赵武灵王的改革使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两个强国的对决注定是史诗般的对抗,而赵孝成王正是凭借着对赵国力量的自信,才决定从秦国手中夺取领土,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然而,长平之战的胜负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埋下了伏笔。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已经成功进入了封建社会,制度上的优越性逐渐显现。而赵国却仍然停留在奴隶制的社会模式中,显然难以抵挡更加先进的生产力。长平之战的秦国,已经在军事上具备了显著优势,无论是调动民众的能力,还是后勤补给,都远远强于赵国。秦国不仅能够迅速集结20万民众参战,而且天府成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确保了战斗力的持续供应。
赵国在与秦国开战后,始终未能占据上风。赵王派出的廉颇虽然勇猛,却也只是个合适的守城将领,远非对抗秦军的最佳选择。赵国心知肚明,若与秦国硬拼,必然会败下阵来,于是选择了防守策略。然而,现实却没有给赵国太多喘息的机会。廉颇的主动进攻使得赵军损失惨重,两个据点相继失守,最后不得不退守。尽管赵军试图通过修筑围墙固守防线,秦军的强大攻势还是迅速突破了防线,甚至将西侧的营地占领了。面对秦军的攻势,廉颇只能一再后退,最终退守至空仓岭,展开长达三年的对峙。
秦国的李冰父子已经在蜀地辛勤耕耘三代,而现在正是检验成果的时刻。成都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秦国的战士吃得饱,喝得足,始终维持着强劲的战斗力。而赵国由于未经历过如此彻底的改革,生产力自然无法与秦国相比。在这种不对等的局面下,赵孝成王急于结束战争,不得不在议和与战斗之间做出决断。
赵国仍然拥有一个未被充分利用的优势——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如果赵国能够拉拢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局势或许会有转机。然而,赵国最终未能抓住这个机会。尽管有些谋士建议赵王可以联络其他国家施压秦国,但最终赵孝成王选择了与秦国议和,这使得赵国的联盟计划被彻底断绝。秦国表面上假装与赵国关系融洽,实则暗地里为再次开战做准备。
战斗再次打响,赵国派出赵括接替廉颇指挥,而秦国则悄悄派出了“战神”白起。白起在战斗初期假装无法取胜,引诱赵括深陷其中,赵括全然没有察觉,带着大军追击,最终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通过山西出土的石碑记载,我们了解到,赵括的确是由于经验不足而上当受骗。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实际上并非赵括的错误。他不过是那个时机到了的“稻草”而已。即使换成廉颇继续指挥,也只能延缓失败的时间。赵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
直到山西石碑的出土,后人才逐渐认识到,赵括并非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无能,而是背负了历史的误解。他的失败不过是赵国命运的一个缩影,显示出改革滞后的国家如何在与更强大的对手对抗时,无力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