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生,虽历经无数战争,第一次对外出征便取得了震惊四方的胜利。这个胜利看似偶然,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深厚的实力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尤其与汉武帝精于识人、能任贤的领导风格息息相关。历史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往往是多方因素的交汇:既包括扎实的准备工作,又有在关键时刻的果敢决断。运气,虽不可忽视,但其背后更多是战术与机遇的相互作用。这次出征的背景,是汉朝出兵援助东瓯国,成功击退了闽越的入侵,保卫了国土安全。
这场战争的核心人物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儒生——严助。严助,原籍会稽,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出将,凭借其出色的对策脱颖而出。参与了百余人的策问后,他的谋划被汉武帝高度认可,并迅速晋升为中大夫。严助的父亲严忌,曾是梁王刘武的门下客,且在西汉的辞赋领域有着一定的名气。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严助早已具备了不凡的才智与勇气。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凭借家学,更与其个人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建元三年,闽越突然发兵围攻东瓯,东瓯危急万分,向汉朝求援。此时汉武帝刚刚登基,不到二十岁,内政外治一肩挑,几乎未曾有过大规模对外用兵的经验。在朝堂上,他召集大臣讨论是否应当出兵援助东瓯,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田蚡,作为当时的太尉,提出强烈反对意见,认为东瓯与闽越的争斗是地方常态,不值得中原大国介入,更何况汉军远离,地理条件又不利,贸然出兵毫无意义。田蚡的言辞不仅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军事经验,还透露出深厚的权威地位,让人难以反驳。
然而,汉武帝并未直接支持田蚡的意见,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的目光在朝堂上扫过,期待着有人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这个关键时刻,年轻的严助挺身而出,他的出现令许多人为之一惊。严助直言:“太尉所言不对!”田蚡不禁冷笑,认为一个书生怎能插手军国大事,随即发问严助的身份。此时,窦婴也适时补充道:“严助,现任中大夫。”面对书生的挑战,田蚡不屑一顾,心里暗自冷笑,认为严助不过是空谈理论,对军事并无实质见解。
然而,严助的反击并未因对方的冷笑而退缩,反而言辞更加锋利:“陛下,若我们不援救东瓯,难道是因为没有兵力吗?不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难道是因为我们缺乏行善的能力吗?也不是!如果我们放弃这个机会,岂不是让整个天下看轻我们汉朝的威严?”他指出秦朝时的失败,强调如果汉朝对此事不加以干涉,那大汉的面子又该如何保存?严助一番话让全场震动,田蚡虽有权威,但却无法继续强辩。
最终,汉武帝做出了决定:“太尉的意见不必再讨论。我刚刚继位,不愿轻易动用虎符调兵。不过,严助,你前往会稽,调兵援助东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虎符,汉武帝还是授权严助进行军事调度,并表示希望严助能自谋出路。面对如此重托,严助深知任务的艰巨和风险,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启程前往会稽。
然而,当严助到达会稽时,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会稽太守以“无虎符”为由拒绝调兵,并指出这是先帝立下的规矩,严助无法直接违抗。面对如此情况,严助冷静分析形势,最终决定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来逼迫会稽太守。史书中记载他杀掉了一个司马,迫使太守顺从命令,发兵支援东瓯。然而,笔者对这一记载存在质疑,严助并非军事将领,如何能在不具备实际指挥经验的情况下,轻松控制局面?
从严助调兵的策略来看,他在行动上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尤其是在决策上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选择先征集渔船,准备以海上进攻闽越,而非直接与敌军交锋。这一策略无疑表现出极高的战略眼光,而在当时,严助身边若没有一位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军事谋士支持,他难以单凭文人之力独立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因此,不排除当时汉武帝身边有像卫青那样的将领提供了关键的军事支持。
不出所料,严助带领的军队未到闽越国境,敌人已提前撤军。此举充分显示了严助的决策和行动的有效性。而此时,闽越王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巧妙的战略压迫所致。尽管三年后,闽越王仍有意重启战争,但南越国却依然坚守对汉的承诺,遵循约定不轻易发动战争,最终请汉武帝决策。此时,汉武帝的威信已然树立,无论是对南方的小国,还是对北方的强敌,汉朝的战略布局都已逐步成型。
最终,汉武帝不仅完成了对闽越的战略打击,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南方国策,成功将南越纳入汉朝的影响力范围。对于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