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这篇文章时,我会尽量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细节上进行适度扩展,以增强文章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
我这样称呼妲己娘娘,大家不会不高兴吧?
曾经,我提醒过一位小编,妲己不姓“苏”,她应该姓“己”。结果,我的评论区立马遭遇了大量的讽刺与调侃,“没文化真可怕”,“建议你回去多读书,再来评论。” 看来,误会真的很常发生。
妺喜、妲己、褒姒、骊姬,被誉为上古四大妖姬,她们分别是姓妺、妲、褒、骊吗?即便是秦宣太后,也不知道“芈月”指的是哪一月。反正,先秦时期男女没有现代这种名称的使用方式。我们常听到“伯邑考”,但从未听过“姬发”。在先秦时期,姓与氏、名与字有着严格的区分,意义也非常不同。今天,就让我来详细解说一下这些古代的称谓体系。
姓丨血缘的象征
姓,是远古社会中标记血缘的符号,类似于族名,它代表的是来自同一个部落或宗族。姓的起源与古代图腾文化密切相关。在先秦时期,姓的产生与一个人的血缘关系密切相连,且这也意味着同姓之间不能通婚,以避免近亲繁殖。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姓。
在那个年代,姓主要用来标识家族血缘,并没有与贵贱高低直接关联。因此,所谓“贵姓”一说是后来的产物,先秦时期的姓,更多地是作为家族血脉的象征,而非贵族的标志。
氏丨区分尊卑与社会地位
氏,是由“封地”或“官爵”而来,用来区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贵族获得封地,便以封地命名氏,以表彰和荣耀。在这种情况下,“氏”便成了“姓”的延伸,它更具有贵族色彩,象征着特权和地位。
例如,周武王的孙子姬燮,因被封于晋国,便被称为晋氏;而同样是周武王的孙子姬良,被封于解邑,便称解氏。两人同姓却拥有不同的氏,说明氏代表了更高的社会地位。通婚时,人们若不清楚,姓才是用来区分家族血缘的标志。因此,“姓标血缘,氏别贵贱”便成了先秦社会的普遍规则。
在当时,使用“氏”来称呼某人,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尊敬的称谓,表示其地位的尊贵。例如,商鞅姓姬,因封地为商,便以商氏为称,人们称其为“商鞅”,而非“姬鞅”。
名丨乳名与昵称
出生时,孩子通常会有一个乳名,用来区分与其他人。比如“大牛”、“二蛋”或者“小石头”这样的名字。至于先秦时期的女子,往往没有正式的名字。即便是贵族女子,有时也只得称作“名”,如妲己和褒姒。
这种乳名通常由亲戚或长辈所起,旁人不太会直接称呼她们的名字,甚至如今我们在一些老家也会看到长辈称呼年轻一辈时,往往以“他大哥”来称呼,而非直呼名字。那时,直呼名字往往带有某种轻蔑的意味。
随着孩子的成长,乳名渐渐不再合适,而字就成为了新的称谓。比如孙权的四兄弟,依次取了字:“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这些字不仅有代表性,也象征了他们的年长和社会地位。
字丨成人礼后的正式称谓
在先秦时期,成年礼对于男子而言至关重要。孙权的四个儿子通过“冠礼”后便有了各自的字,这不仅标志着他们从儿童过渡到了成年人,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准备为国家和家族贡献力量。同样,女子也会在成年时(即“笄礼”)取字,象征着她们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有趣的是,笄礼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经历的,而是贵族家庭的专利。在这个礼仪中,女子需要用簪子束发,象征着她们进入了“待字闺中”的状态。因此,女子在笄礼之后,往往会有自己的字,而这个字有时会代替她的“名”出现。
姑娘的称呼——依照排行或姓氏
在先秦时期,女子的称呼大多基于家庭中的排行,类似“大丫头”、“二丫头”等。对于贵族女子,若她们有身份地位时,常常会以“娘家国名+姓”来表示她的来源。例如,褒国的女子可以被称作“褒姒”,而若是她们嫁入他国,称谓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若褒姒嫁入周朝,她便可能会被称作“周褒姒”,而“褒姒”这个名字则不涉及到她的正式封号。在先秦时期,王国贵族女子的称呼通常带有丈夫的国名和家族姓氏,表示她的社会地位和所属。
婚后变名——荣誉称谓随丈夫而变
在先秦,贵族女子嫁人后,她的称呼会随丈夫而变化。比如嫁给晋国的女子,婚后便可能称为“赵姬”或“晋姬”。这些称呼会直接关联她的丈夫或丈夫家族的姓氏。而对女子而言,这样的变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负担,因为她们的地位通常与丈夫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对于“贵妇改嫁”的情况,历史中也常有记录。例如,秦穆公的女儿嬴姓,先嫁给晋怀公,称“怀嬴”。她后因被晋怀公抛弃,再嫁给晋文公重耳,改称“文嬴”。这种姓氏和名号的变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子地位的看法——她们的身份和称谓随丈夫而改变,男人的尊贵地位决定了女子的荣誉称呼。
结语
从先秦的姓氏文化来看,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男子密切相关,且大多依赖父亲或丈夫的社会地位。在称谓的制度中,姓始终作为血缘的标记,后置以方便辨识。对于像妲己这样的历史人物,尽管她的称谓在后世有所演绎,但真正的姓和名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
妲己的名字并非“苏妲己”,而是“己”,她的“字”应为“妲”,而且她并没有“名”,这一点在先秦的文化中非常典型。正如我们不应误解屈原的“屈”姓,历史的称呼需要我们去理解并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