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指的是在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从1644年到1662年存在,历经了弘光、隆武和永历等多个政权,总共存在了18年。在这18年的时间里,南明一直处于饱受外敌侵扰、领土不断缩水、君主频繁更换的困境中,形势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毫不为过。
相比之下,南宋在1123年至1279年间,虽然同样是偏安一隅的政权,却勉力撑过了整整一个半世纪。两者都是正统汉族政权,也都依托长江天险。为什么南明如此短命,而南宋却能够屹立这么久?在小编看来,根本的差距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644年3月,陕北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心灰意冷,最终在煤山自尽,明朝统治延续了276年后终结。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中华大地迎来了两件大事:其一,满洲的清朝政权,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帮助下,攻破山海关,驱逐李自成,成功占领北京,成为新的京师主宰;其二,随着清军入关,大量明朝宗室和朝廷文武开始南迁,最终在地方军阀马士英的支持下,福王朱由崧于1644年5月在南京即位,开启了南明的弘光政权。
至此,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清朝、大顺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南明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且在民众心中,弘光政权依旧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因此,弘光政权迫切需要确立正确的对外战略来确保国家的长期生存。然而,清朝和大顺的威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弘光政权过度关注大顺军,认为他们才是最大的威胁,甚至高估了李自成的力量。史可法曾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意图以尽快消灭大顺军为首要任务。然而,另一位重要的朝廷人物马士英却认为,等待清军和大顺互相消耗才是最佳策略。两者在策略上的对立最终导致了南明的迅速衰败。
当时的南明,认为清朝的八旗军不过是数万关外蛮夷,接管北京不过是短暂行为,迟早会离开;而李自成的农民军,才是真正的国家威胁。基于此,弘光政权决定与清朝联手,联合消灭大顺军,这个策略就是所谓的“联虏灭寇”。弘光帝甚至派使者给清朝送去诏书,称顺治为清国可汗,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安葬崇祯帝和其皇后;二是以山海关为界,将关外的土地交给清朝;三是每年十万岁币;四是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绸万匹。
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南明试图通过金钱和岁币换取对江南地区的控制,类似南宋时期的策略,但清朝显然不同于金国,满洲的铁骑和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统治集团拥有更强的实力和野心。南明的策略不仅没有效果,还暴露出自身的脆弱。
由于缺乏强大水师的支持,南明没有有效的海防与水上力量,尤其是在没有强大战斗力的情况下,无法像南宋的岳家军那样依托水路抗敌。清朝很快看穿了南明的空虚,南明的使者左懋第在前往北京后立即被囚禁,联虏国策最终也失败。
当清军全力打击李自成时,镇守江北的史可法依旧顽固地执行联虏策略。无论幕僚建议他撤兵西征或渡河复山东,他始终坚持退守扬州。可当多尔衮发来书信,提出“联闯平南”的建议时,史可法依旧未能提出有效的反制措施。随着大顺政权的崩溃,清军向南进军,迅速逼近扬州。
1645年4月,史可法在扬州战败后,清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行动,史称“扬州十日”,超过80万人丧命。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5月22日,弘光帝被俘,南明仅维持了一年便彻底崩溃。失去长江天险后,南明的腹地暴露无遗,接下来的几个月,南明只能陷入被动状态。
而南明的最终崩溃,不仅仅是战略失误的结果,还与政权内部的内讧和党争密切相关。朱由检自缢后,南京迅速爆发了一场围绕新帝继位的斗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分别获得了不同势力的支持。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朱由崧最终获得胜利,进入南京继位,但此时的南明政权已分裂成两派,马士英和东林党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不仅如此,南明政权内部的互相排斥使得战略执行变得杂乱无章。史可法作为兵部尚书被派往扬州,名义上是总领江北四镇的防御,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实权。与此同时,江北的其他军事首脑如刘泽清和刘良佐等人更关注个人利益,在面对清军的压力时,他们没有统一战线,只顾着逃跑,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
1645年3月,清朝的军事重心转向南方,多尔衮派遣多铎南征,这时南明政权内部爆发了“太子案”。一名少年冒充皇太子朱慈烺,激起了政坛的轩然大波,借此机会,马士英党派和东林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南明的防线进一步崩溃。
当清军向扬州进军时,史可法孤立无援,最终英勇抵抗但不敌清军。弘光政权的彻底灭亡,标志着南明政权的终结。继而,隆武政权在福建成立,但党争与政权内耗使得这个新政权也未能成功团结抗清。
1626年后,随着郑芝龙等投降清朝的叛徒,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最终,隆武皇帝被清军射杀,永历政权在继续与清朝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覆灭。
即使永历政权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了部分地区,但内部的分裂,尤其是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局势的迅速恶化。1646年,清军南征,成功攻占了福建并消灭了隆武政权。
这一系列内外交困的因素导致南明政权的灭亡。即使有部分地区的抗争,也未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统一。
南明的失败,除了战略失误与党争内耗外,还有一大原因是地理劣势。在失去南京之后,南明缺乏长江天险的保护,导致东南地区的防御困难。浙江、福建等地虽然地势多山,但未能提供有效的自卫能力,再加上与其他省份漫长的边界线,南明最终没能在清军的铁骑面前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