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死前一个计谋,让后人头疼疑惑了六百年,至今无解
创始人
2025-09-19 01:03:24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朱元璋临终之前,下了一道密令。

不到七天,葬礼走完流程,十三个出殡队伍同时出发,谁真谁假没人知道,真陵在哪儿,也没人查得清。

洪武三十一年:重病、密令、葬礼前奏

1398年四月初,朱元璋病重,停止早朝。

太医院每日进奏,有记载说“症状忽重忽轻”,到了四月中旬,朝臣停止觐见,南京午门闭上,金水桥以南封锁。

朱标早亡,储位由朱允炆继承,这一点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定下,太子之位早就空了三年。

朱允炆年纪小,根基浅,靠的是名义,不靠兵权。

城中知情者少,葬礼筹备只能靠少数核心,太监不掌军,勋贵不干政,丧事主办者是皇太孙亲信。

这时候,太常寺接到内廷口令,准备丧仪,流程压缩到一周以内,跟历代皇帝不同,诏书没公开,只下发一封指令:“预备出殡。”

锦衣卫奉旨清空朝天宫,陵寝方向不传一句话。

南京周边十三条主干道,开始设岗布哨,工部悄悄调运仪仗器具,仵作、舆夫、香烛商贩进出密集。

太监赵昶负责内廷指令传达,只跑不说。

户部拨银两,不登记,兵部配马车,不签文,出殡不见棺材,不挂挽联。

城中所有告示只有一句:“洪武皇帝,寝疾告终”,没人知道遗诏写了什么,也没人敢问。

十三支出殡队伍,几乎同时出发。

这事过去几十年都没人多说,嘉靖年间,有人在《明实录》加了注释:“此葬仪极简。”

简不简没人在意,问题是这仪仗怎么分得清真假。

每队仪仗人马、披挂、车驾样式全部一致。

南京民间记忆流传得很快,江南坊间私议说:“真假难辨,惟有天知。”

朱允炆没回应,锦衣卫盯紧几位王爷,没有动静,出殡第五日,明孝陵关闭。

此后两百年,没人能确定,朱元璋究竟葬在哪条路上。

真假车驾:明面葬礼,暗线藏踪

南京一共有十三道城门,东西南北三面分布。

出殡那天,每个方向同时有鼓乐,敲的是“三缓三紧”节奏,不是寻常百姓丧仪。

每一路车驾都由两名内侍、一名内官领头,后面有香炉、纸钱、儒冠僧帽,齐全,鼓号齐响,鼓手穿赭衣,背后绘龙尾,京营部队调来五千人,押送葬队。

百姓站路边看,没一个敢出声。

每一路出殡队伍都在不同时间绕城一周,最终“奔赴孝陵”,可没人能说清,哪个是真的,城外每个方向都有衣冠冢。

太常寺原本要立神主、建陵寝,报上去没批。

明孝陵确实建好了,可陵前没有金水桥、也没开灵堂,连“神道碑”都后补,直到永乐年间,才补建碑亭与石象生。

南京民间有几处传说点,称埋有“替陵”。

江宁龙潭、雨花台、下关、栖霞都有地名传说,至今难考。

有地方起名叫“走马坟”、“空冢岭”、“假陵村”,都是从这场葬礼传出来的。

朱允炆的反应值得注意,登基后一纸诏书都没提陵寝问题,即位称“建文”,但对明孝陵安排没做进一步处置。

明初制度里,皇帝葬礼不许百姓哭丧、不许开灵棚。

这十三路车驾走得整齐、安静,回程时每路都有回马,可回来的只有人,没车。

明史记载:洪武葬礼,自成体系,未设继承流程。

也就是说,后面皇帝都不照这个来。

成祖朱棣登基后,亲赴明孝陵祭拜,但没进地宫。

内务府档案显示,朱棣年间派过三次巡视陵寝,没记录打开墓门。

这也是悬案之一,至今没有明确记载,谁最后确认了朱元璋的遗体是否入陵。

南京城传说版本不一,有人说朱允炆怕叔叔朱棣谋逆,故设假陵混淆,也有人说,是朱元璋自己留了这道计谋,为防乱臣贼子。

可无论哪种说法,都找不到史实支撑。

唯一能确定的是:十三支出殡队伍,走的路线、规模、人员都完全一样。

锦衣卫的口令里,记了四个字:“散归无问”,意思是,葬完就散,不查、不追、不答。

执行过程·朱允炆主导葬礼

朱允炆在祖父驾崩后,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出殡流程走完,文书没多发,告示没贴图样,连“安陵诏”都写得极短。

南京城当时还在禁令期间,连祭拜百姓都不许靠近。

太常寺本应主持全部仪程,只负责了表面流程,礼部人员没进地宫,也没见到棺椁。

朱允炆让内廷太监全程代办,每一步都有内命,不见公文,这套流程跟《大明会典》中的“皇家葬仪”完全不符。

兵部调动了三百副甲胄,只用于仪仗表演。

鼓乐队分编十三组,每组路线、节奏、步数严格一致,十三个方向,每条路都设有两支暗哨,一组负责警戒,一组负责封路。

朱允炆下口令,不许“跟棺出城”,也就是说,不许百姓尾随。

御马监负责调配所有送葬车辆,棺材都盖黄绸,不露面。

有文书提到,部分车辆为空车,只运香料和纸幡,走走形式,南京各个车站当日全封,直到夜晚才解封。

史料记载,当天总共有十二名工匠、七名内侍在途中失联,下落不明。

葬礼没有祭天,也没有封爵赏人。

朱允炆只发了一道口令:“礼仪毕,诸臣不得奏议”,意思就是,这场葬礼从头到尾不接受意见,不准讨论。

朝中几个年老大臣,包括李景隆、梅殷,都被劝在家养病。

南京城的传言变得更多,有人说葬礼走得太快,有人说那具棺材根本没有尸体。

还有老百姓说,朱元璋根本没死,只是假死退位。

锦衣卫在茶馆听见这些话,没有抓人,只做记录:“舆情纷然,不辨真伪。”

第二年春,太常寺按例要派员祭陵,礼部官员去了孝陵,只走了前殿,没有进门。

门口的守陵校尉说:“陵区不设接待”,他们只好立了块牌,焚香写表就撤了。

明史《礼志》只记了一句:“洪武大行,葬以成仪,礼制不载。”

这是整个洪武皇帝葬礼里,唯一一段正式的礼文记述。

悬案遗留·陵寝疑云难解

明孝陵一直存在,也确实有帝陵规制。

朱棣登基之后,曾两次下诏巡视陵区,派的是内务府人员。

两次巡视都没有动地宫,只检视了神道、碑亭、石兽,内务府报告里说了一句:“地宫封固,钥无留存”,意思是,门封得紧,没有钥匙,也没人进去。

嘉靖年间,有过一次重修,工部派了工匠去整修神道,结果在陵寝东南角,挖出过一截空砖通道。

南京知府赶到现场封闭,当晚就上了奏本。

第二天一早,锦衣卫赶到,撤走全部工匠。修缮终止。

这次事件之后,明廷不再大修孝陵。

《明会典》对孝陵的维护记录,也戛然而止,从那之后,陵寝除了表面景观,没有任何人进去查看。

到了清代,乾隆巡视江南,在御制诗里写过“明陵深闭夜台幽”,也是在这基础上说的。

清朝也没有打开陵寝,乾隆只祭拜了前殿,没进墓道。

民国初年,南京军政机关有人打过孝陵主意。

1928年,南京有人向地方当局申请开挖“疑似帝陵”,地点不在孝陵正门,而在城东龙潭山。

这件事引发争议。南京教育会发表声明,称“有违民族感情”,地方政府驳回申请。

这一次的“疑似陵寝”被称为“衣冠冢”,现场没有挖出墓室,只发现若干器皿和空石棺。

1970年代,南京进行大规模基建,在孝陵周边修建水利沟渠。

工程队挖出一截断砖道,部分工人报告“有空响”,即地下有空层。

考古队到场后未发现墓穴,封回原处,这段资料收录于地方志,但没做详细描述。

到了今天,南京城十三条老路依旧存在,其中有五条,仍有人指为“出殡旧道”。

最常被提及的,是从钟山到栖霞这一线,民间称为“帝路”。

也有人说,真陵根本不在城中,是朱元璋早年就选在别处,出殡只是障眼法。

各种版本说法都在流传。

有的说为了防止盗墓,有的说为了震慑宗室,有的说纯属迷信。

所有说法都有出处,但都找不到确凿证据,十三支出殡队伍,依旧无人知道哪一支是真的。

国家目前对明孝陵的保护级别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允许开启、不许探挖。

有学者曾提出用雷达扫描地宫,方案未通过,也有考古志愿者模拟路线,试图从细节推断陵寝位置,仍未有结论。

南京城六百年来一直有句话:“谁知帝寝藏何处,一山十三皆迷踪。”

这不是谜语,也不是传说,是档案里都找不到的事。

参考资料:

1.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132,洪武三十一年四月至五月条

2. 《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第6期:《十三支车驾》专题文献

3. 《明孝陵考》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能够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
原创 从... 好的,我会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和描述,使文字更丰富,但总体字数变化...
原创 孙...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按原意重新改写,加入一些细节描述,同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内容如下: ---...
何雷中将:个别国家过高估计自己... △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中将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 9月18日上午,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开...
克宫证实: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德... △德米特里·科扎克(资料图) 当地时间18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德米特...
国安20岁门将努尔艾力本场数据... 在亚冠二级小组赛E组的首轮较量中,北京国安在主场以2-2战平河内公安。这场比赛不仅让球迷们感受到了一...
团结湖参考 | “逃逸式辞职”... 有时候历史的进程会让人觉得很慢,慢到感受不到它在行进。但历史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歇,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会...
原创 古...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进行互动与分享,还能让您更深入地参与到我...
原创 严... 汉武帝一生,虽历经无数战争,第一次对外出征便取得了震惊四方的胜利。这个胜利看似偶然,但背后隐藏的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