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武汉市长江和汉江汇流的地方,图左所示的陆地为汉阳(汉阳区等),而图右是汉口(江岸区、江汉区以及硚口区等)的区域。
在武汉的三镇中,有两个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阳县,即汉口与汉阳。汉阳县是长江和汉江平原地区最早设立的县治之一。由于这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古人便在这片水泽环绕的土地上安居乐业,进行农耕与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最初属郧国,后又归入楚国的版图。到了秦朝,汉阳所在的境域划归南郡。西汉时期,这里隶属于江夏郡的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设立了沌阳县(今汉阳县),成为武汉三镇中最早的县级独立行政单位,并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龟山上构建了名为却月城的军事城堡,此地也称夏口城和沔口城,是当时荆楚地区最早的防御工事。
上图:武汉市汉南区的“春笋”建筑群。这一建筑群已成为“中国车谷”的新标志,并象征着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新起点,标志着二次创业的开端。
在公元589年,这片土地产生了一次历史变迁,沌阳县复置汉阳县。以沌阳县为基点,汉津县的县治迁至鲁山(今龟山),由于汉津县位于鲁山之南,汉水以北,因而以“山南水北为阳”的传统思想,便将此地命名为汉阳,至此汉阳之名便开始流传。也有一些人提出疑问:既然汉阳县位于汉水以南,又为何不称为“汉阴县”呢?其实,这跟后来的汉江流域特大洪水有关,洪水改变了汉江的流向,使得原本连成一体的汉阳与汉口被分割开。汉阳保持了原有的名称,而汉口则因其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而得名。
上图:武汉市蔡甸区西部邻近的汉川市,属于孝感市管辖的县级市,鸟瞰图揭示了汉川公园的全貌。
汉阳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公元前221年设立汉阳县。公元25年,该县更名为沌阳县,之后又经历了安陆县、石阳县、沙羡县、曲阳县、曲陵县以及汉津县等多次更名。到公元606年,由于汉津县位于汉水的北岸,按照“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古法则,最终再次更名为汉阳县。汉阳府的幅员辽阔,北到河南信阳,南抵咸宁嘉鱼,兼管黄陂、孝感、汉川等地。汉阳府和汉阳县的行政区划范畴持续扩大,最大时覆盖了如今的汉阳区、蔡甸区、武汉经济开发区、东西湖区、以及汉口的三个区域,同时还包括黄陂、汉川、仙桃和洪湖的部分地区,成为当时江汉大平原上最有影响力的县。
上图: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道的鸟瞰图,左边是壮丽的汉江,右边则是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迷人水域。
然而,在1992年,汉阳县被撤县设区,成为武汉市的一部分。由于武汉市已经存在汉阳区,新设立的蔡甸区的名称必须由当时的汉阳县自行选择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称上报国务院。最终,汉阳县的决策者决定将县名以县政府所在地的蔡甸镇命名为蔡甸区,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然而,这一命名在武汉市民,尤其是在蔡甸居民中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汉阳县的历史与汉江有着密切联系,而汉江更是汉阳县人民怀念的母亲河,因而在命名中丢弃“汉”字而选择“蔡甸区”的做法遭到质疑。此外,汉阳县这个正统的称谓最终演变为如今的蔡甸区,成为了汉口、汉阳、汉南及汉川环绕的一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