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读者给小编留言问:“最早获得武穆谥号的是谁?”小编找了点时间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今天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问题。顺便聊聊古代武将的谥号,以及它的等级划分。
简单来说,谥号是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和定论。可见,谥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一般来说,谥号是给予那些地位崇高的人物,像是皇帝、皇后以及一些重要的诸侯大臣,他们才有资格获得。换句话说,谥号就是封建社会的“最高荣誉”,一种象征性的称号。
谥号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创立者是周公旦。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周公旦为了纪念先王,他首次设立了谥号制度:“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由此可见,谥号不仅是一种荣誉,它还是对功绩和德行的最终认可。
自西周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授予自己的皇帝谥号。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是个例外,因为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所以秦帝并没有获得谥号。总的来说,谥号是由继任的皇帝来授予的,通常亡国之君并不会被授予谥号,除非后来其他朝代特意给与。对于一些未得谥号的亡国之君,历史常常忽略或遗忘其贡献与过错。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官谥是由朝廷在死者去世后进行评定并授予的,而私谥则是由死者的亲戚、门生、或旧部来议定。官谥的等级有三类——“美谥”、“平谥”和“恶谥”。对于帝王而言,一般来说谥号不会带有恶意,除非他们是亡国之君,否则谥号通常是美谥或平谥。例如,像“文”“武”“明”“睿”“康”等都是美谥;而“惠”“怀”“思”“愍”则属于平谥;至于“厉”“灵”“炀”这些显然是恶谥了。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的谥号是“伟”,虽然看起来似乎是褒义,但由于这是唯一的例子,后人对于孙权的谥号还有些争议。
对于诸侯大臣来说,谥号通常是由皇帝授予,表彰他们的贡献。然而,由于这是自上而下、尊者给予卑者的行为,因此恶谥相对较多。例如,秦桧的谥号就是“缪丑”,而曹丕“四友”之一的吴质因品行放荡,死后被谥为“丑侯”。总的来说,私谥往往是美谥,因为它由亲属和门生给予,并且通常带有尊敬之意。
在宋朝之前,谥号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但在太平兴国八年,赵光义修订了《周公谥法》,对谥号的字数和排序进行了细化。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排名越前的谥号越高,但这种排序与人们对各位的评价高度吻合,因此便产生了谥号的等级划分。而到了明朝,特别是成书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的《大明会典》,更明确地给谥号设定了等级。例如,文官的谥号通常以“文”字开头,最尊贵的是“文”字单独使用,其后依次是带有“文”字的双字谥号,如周公旦、王安石、朱熹等。
对于武官的谥号,明朝规定以“武”字开头的单字谥号最为崇高。历史上,只有两位将领获得了这个谥号:西晋的王浚和南朝梁的陈庆之。其次是以“武”字开头的双字谥号,依次有忠勇穆刚、德烈恭壮、宁毅敏惠等。其中,“武忠”是等级最高的谥号,历史上获得这一谥号的武将寥寥无几,除了朝鲜李朝的李舜臣外,明朝的文天祥也曾获得“忠武”谥号,但这段历史一直备受争议,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
另外,“武勇”谥号有两位获得者,分别是明朝的毛忠和蒋贵。毛忠因勇猛著称,曾单枪匹马擒获瓦剌番王;而蒋贵则因高大威猛且骑射高超,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被授予“武勇”谥号。
在众多名将中,像李光弼、马殷、高怀德等也都获得过尊贵的谥号。尤其是岳飞,他最初的谥号是“武穆”,后来因为名声大噪和平反,谥号被提升为“忠武”。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的谥号是“壮缪”。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认为刘禅为何要给自己的“二叔”一个“恶谥”?实际上,“壮”字在古代有“豪壮”和“壮烈”之意,与关羽的英勇之死较为贴切。而“缪”字虽然有“名不副实”的意思,但这更多是指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导致蜀汉国力大减。因此,“壮缪”其实并非恶谥,而是一种带有同情和责备的平谥。
除文武官外,还有一种谥号称为“通谥”,适用于那些兼具文武才能的伟人。此类谥号通常以“忠”字开头,如“忠武”,这类谥号通常表示高度的尊敬和褒奖。像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前秦的丞相王猛、以及“再造大唐”的郭子仪等,都获得了“忠武”这一崇高的谥号。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谥号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背后承载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记忆,也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