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毛委员派遣何长工前往粤赣边境,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邀请他们一起前往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何长工终于找到了朱总司令等领导人,表明了自己的来意。经过双方详细的商讨和交流,南昌起义部队在朱总司令和陈老总的带领下,开始向井冈山挺进。
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师。这次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作为促成此次会师的关键人物,何长工功不可没,圆满完成了毛委员交付的艰巨任务。
两支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不久便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我党首支由自己领导的正规军队,标志着革命军事力量的壮大和正规化。
红四军的领导核心由朱总司令担任军长,毛委员作为党代表,王尔琢担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则由陈老总负责。这四位领导是红四军最高指挥层,但令人惋惜的是,参谋长王尔琢英勇牺牲,未能见证革命的最终胜利,其余三人则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和元勋。
红四军下辖的第十师由南昌起义部队改编而成,师长由朱总司令兼任,党代表是宛希先。宛希先作为总司令的重要助手,若未早逝,未来定会担任更高职位。
第十师下辖第28团和第29团。
第28团团长是王尔琢,党代表是促成井冈山会师的何长工。该团还涌现出一位战神级将领——后来的林总,他当时担任第28团第一营营长。
第二营营长袁崇全,是林总的学长,黄埔一期毕业,但因信仰动摇于1928年9月13日战斗中被乱枪击毙。
第三营营长肖劲与党代表吴弼均为黄埔生,二人均为革命英烈,壮烈牺牲。
第29团团长是胡少海,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勇猛善战,于1930年英勇牺牲。党代表龚楚因不满而背叛革命,投向敌人。
第29团下辖的三位营长分别是朱舍我、李光化和肖荣标,三人均为革命战将,最终英勇牺牲。
红四军下辖的第十一师由秋收起义部队改编而成,师长初为毛委员兼任,后由张子清接替,党代表是何挺颖。张子清是毛委员身边的得力助手,但遗憾的是,他于1929年因伤去世。何挺颖则在1929年1月24日的大庾战斗中英勇牺牲。
第十一师包括第31团和第32团。
第31团团长朱云卿,广东梅州人,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南昌和秋收起义,随毛委员一起进入井冈山,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他还曾担任红一军团的第一任参谋长,与朱总司令、毛委员密切合作。遗憾的是,朱云卿于1931年5月25日壮烈牺牲。
该团第一营营长陈毅安,第二营营长伍中豪,二人均为红军主力,均于1930年壮烈牺牲。
第32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均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元老人物,但不幸被错杀。该团第一、第二营营长分别由袁文才和王佐兼任。
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第一支红四军不久又扩充,增设第十二师,师长为著名的陈老总,同时他也是红四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党代表邓宗海英勇牺牲。
第十二师下辖的三位团长分别是黄克诚、李奇中和邓宗海。黄克诚将军见证了革命胜利,成为十大将之一。李奇中后来脱离队伍,加入国军,任国军少将。建国后,李奇中担任文史资料员,直至198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