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军出斜谷之后,魏军一度显得有些胆怯,甚至出现了战术上的动摇。魏国的诸位将领纷纷建议司马懿应当在渭水北岸布置阵地,等待蜀军的进攻。(诸将认为应当驻兵渭北,以待蜀军来袭)
然而,如果此时主动后撤,魏军的阵型和士气将会受到影响,队伍将变得难以指挥。面对这种局面,司马懿决定带领曹魏的军队渡过渭水,随后在南岸依山构建防线,以此作为抵御敌军的最后屏障。(帝曰:“百姓聚集在渭南,这里必是争夺之地。”)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安抚着他的将领们,他表示:“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出发,沿山向东进军,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如果他选择西进五丈原,那我们就不用过于担心了。”(因对诸将说:“若亮果真英勇,将会从武功出发沿山而东;若选择西上五丈原,则我军无忧。”)
长时间驻守在雍州的郭淮,突然意识到一个严峻的战略问题(如果诸葛亮过渭登原,连兵北山,切断陇道,将会动摇民众与胡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国家的大患)。如果蜀军真如他所推测的那样,横跨渭水,占据北原,那么将能连通北山的兵力,切断重要的陇道,导致西北的军事和民生大乱,这对魏国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
为此,司马懿立刻调动郭淮回到陇西,指挥他在北原迅速修筑堑壕与防线。魏国的中央军、关中兵团以及雍凉郡的各路兵马几乎全都调集到关中,司马懿正准备用国家的最大力量来阻挡诸葛亮的进军。
郭淮提出的建议引起了司马懿的警觉,他意识到问题的紧急性,便立即命令郭淮前往北原展开防御建设。郭淮虽然还未完成堑壕的修筑,蜀军却已如预料般从渭河方向强势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郭淮终于成功击退了蜀军的进攻。(宣王赞扬郭淮并让其驻守北原,尽管堑垒尚未完工,但在蜀军的猛烈进攻下,郭淮成功逆袭)
然而,丞相并未因这次战斗的失败而气馁,立刻调整战略!他指挥军队沿渭河西岸进攻。郭淮的部下都认为他这是想突破较为薄弱的西围,但郭淮却认为,蜀军此举只是为了诱敌西进,真正的攻击方向应该是在东线。(过了几日,诸葛亮确实发动了东线进攻,目标是阳遂。郭淮敏锐地判断出敌军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防备。)
果然,夜晚蜀军自东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幸亏郭淮早已部署好防线,再次成功抵御了敌军的攻击。(那晚蜀军攻击阳遂,但郭淮早有准备,成功防守住了)
司马懿此时派遣了他的亲信将领胡遵,赶赴阳遂增援。胡遵原是凉州的地方将领,司马懿亲自提拔的忠实部下,曾在前一年平定凉州的匈奴叛乱,成为魏国的中坚力量。魏军的防线逐渐成形,司马懿并未急于发起强攻,进入了持久战的阶段。
司马懿不仅在前线指挥,还开始在敌军眼皮底下广泛屯田,为长期驻扎做准备。与此同时,诸葛亮也为自己的粮草问题苦恼,开始分兵驻守并屯田,显然是为长期作战做准备。(诸葛亮为了解决粮食供应困难,将兵力分配在各个战略点,确保后勤能够持续供应)
此时,战场的形势变得复杂:蜀军方面,诸葛亮亲自指挥大军驻守武丈原,长史杨仪驻守斜谷口,孟琰带兵在武功水东岸防守,魏延则驻守西线,防备陇西的魏军。而魏军方面,司马懿和郭淮分别驻守渭水两岸,严阵以待。
随着夏季的到来,武功水位上涨,导致孟琰部与主力蜀军的联系被切断。此时司马懿抓住时机,调集上万骑兵向孟琰部发起了进攻。如果司马懿能够成功突破,斜谷的杨仪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蜀军的后勤线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
然而,魏军的骑兵此时遇到了蜀汉五支王牌部队之一——虎步兵。姜维在汉中训练的虎步兵作战异常勇猛,魏军骑兵根本无法突破其防线。与此同时,司马懿指挥部队修建竹车桥,成功恢复了与孟琰部的联系。(理论上,司马懿应该在水位上涨之前就开始建桥,这显然是一个失误。然而,蜀军的桥梁建设也未完全完工,司马懿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发起了反攻)
此外,司马懿还在渭河西岸部署了另一支蜀汉王牌部队——连弩士,这支由巴郡三千精英组成的部队,装备了诸葛亮自创的连弩,弩箭射程远,威力强大。魏军的骑兵面对铺天盖地的弩箭,损失惨重,司马懿只能无奈下令撤退。
这次交锋展示了蜀军训练的成效,虽然魏军尝试了反击,但几千步兵配合连弩的精准射击,最终逼退了敌军骑兵。(以步兵战胜骑兵,确实不易)
之后,司马懿彻底陷入了沉默,他的军队在大营中静止不动,面对蜀军的挑战,司马懿无计可施。丞相则采取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举动,将一件精美的蜀锦女装送给了司马懿,暗含挑衅的意味。历史记载上并未提及魏军将领们的愤怒,实际上,面对丞相的行动,魏国的指挥官们都显得冷静理智。
然而,这一举动最终触怒了司马懿,令他彻底爆发。此时,司马懿不仅感到个人受到侮辱,更担忧士气的崩溃。如果不尽快做出决断,队伍将难以维持。于是他向曹睿上表,要求决战。(这是司马懿自统兵以来首次在战时请示,表明他已经快失去控制)
曹睿深知司马懿的苦衷,及时派遣三朝老臣辛毗带着符节前往前线督战。辛毗劝告司马懿保持防守,耐心等待敌军的粮草耗尽,魏军必然会因无法突破而撤退。
曹睿的智慧不容小觑,他和司马懿的配合堪称魏国的治国之宝,二者的默契配合,甚至可以媲美历史上的任何帝王将相。而这一策略也为后来的魏国历史注入了深远的影响。
辛毗抵达前线后,姜维和丞相意识到,司马懿已经决定不再出战,这场对峙注定无果。丞相也清楚,若敌方有办法战胜蜀军,怎么会千里求战?
蜀军虽兵力精锐,却在数量上并没有绝对优势,因此强攻的代价实在太大。(我们可以回顾历史,除了陈仓之战外,诸葛亮鲜少发动那种高损耗的进攻战)
然而,丞相的身体已经不如从前,若他能够再多些年日,或许能够想出其他更为高效的策略。但可惜,丞相的